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二下)
明明為了感謝大家,特意摘了許多,讓我分給大家。想要嗎?就在2號袋中。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請你把2號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給你們組的每一個人。想想怎么分?
(2)動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說說你的分配方法。
2.學生操作分配,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分法:
(1)按個數一個一個地平均分給4個人。
(2)先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多出來的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分,直到分完,
(3)用乘法口訣來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他們的分法。
師:你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分法。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歡哪種分法?說說理由。
三、拓展應用
1.鞏固加深。
師:這位小朋友愁眉苦臉,他一定遇到了問題。(多媒體出示題目)
每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蘋果,應該放幾個?請你幫幫我!
(1)師:想一想,也可以動手擺一擺,然后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盤放幾個?
(2)如果有4個盤子呢?(多媒體增加盤子數)
(3)這12個蘋果你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應用。
(情境)明明的媽媽告訴我們一件事,有 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多媒體顯示一筐橘子),為此發生了爭論。怎樣分才能使5個人都滿意呢?
小組商量,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相互質疑、解疑。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教學設計意圖]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課一開始,就以小精靈明明過生日給大家分橘子,使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的描述感興趣,思維被激活,為下面的學習開拓了空間。
在學生已比較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數量平均分成幾份后,我鋪設了一情境障礙: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怎樣分才公平?這一源于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活,必然會發生爭論,在相互質疑、解疑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橘子分給4個小朋友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在交流中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表示“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