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學實錄(精選2篇)
分桃子教學實錄 篇1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通過課前我與你們的交流,知道你們都喜歡和小動物做朋友。今天在這節數學課上,我給你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看看是誰?(課件出示小豬在家中的畫面)是一只胖乎乎的小豬,它的名字叫皮皮。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一大早,皮皮就起床了,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正耐心地等待著朋友的到來。
(畫面中的桌面上沒有放置皮皮準備的食物,所以在下面的情節中突然出現了桃子,學生感覺有些突然。)
最先來的是誰呢?(課件出示兩只猴子)
生:小猴。
師:看到小猴來了,皮皮特別高興,趕緊拿出了他們喜歡吃的桃子。皮皮想把這八個桃子全部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會分到幾個呢?這個問題可把皮皮難住了?我們來幫它分桃子,好嗎?(板書:分桃子)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建立“平均分”概念
(1)分桃子
師:請同學們拿出八個圓片來代替桃子分成兩堆,看看你能想出哪種分法?分完后,可以與同桌交流一下。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發現學生基本上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
師:同學們,誰愿意把你的分法介紹給大家。
生:我是一堆是四個,另一堆也是四個。
師:(板貼分法圖示)同學們還有別的分法嗎?
生:我是把圓片分成兩行擺的,一行四個。
師:聽了她的匯報,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王毅,你的分法和黑板上的那種是一樣的。
師:是呀,可能你的擺的位置與同學有區別,但是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
學生不作答。
師:除了同學們桌面上擺的分法,你還能想到別的分法嗎?
生:我想可以一個猴子得到3個,另一個猴子得到5個。
師板貼這種分法的圖示。
其他同學受到了這個同學的啟發,又說出了兩種分法:(1)一只猴子得到兩個,另一只得到6個。(2)一只猴子得到一個,另一只能到七個。
老師都相機板貼分法圖片。
(在學生動手操作圓片分一分的環節,沒想到學生都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這也許與他們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物經驗有關。同時我發現自己提出的問題也不夠恰當。如果我問:“看看你能想出幾種分法?”這樣學生是不是就會主動探究其他的方法,而不至于顯得那樣被動。)
師:同學們幫助皮皮想出了這么多種的分法,真不簡單。老師真帶來了幾個果子,下面我就扮演皮皮,請兩個小朋友扮演小猴,表演一下分桃子,好嗎?
在表演分桃子時,老師給一個同學一個桃子,另一個同學七個桃子,看到那個同學因桃子多要抱不住了,臺下的同學很多笑了。
師:看到我這樣分,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太不夠意思了!
師笑著問:怎么不夠意思了?說說看。
生:你給一個同學那么多,另一個同學那么少。
師:是這樣啊。那你們發現黑板上還有哪種分法與剛才表演的差不多。
(這里意在通過“演一演”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當時老師只選了一種分法,學生交流得不是很充分,情感調動得不到位。我可以接著移動兩個同學手中的果子,但是還是一個多一個少的情況,讓學生發表意見,達到對老師的做法特別不滿的效果,對理解 “平均分”的意義會做一個更好的情感鋪墊。)
生異口同聲的說出其中的三種。師相機移動圖片歸類。
師:這幾種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堆多,另一堆少。
師:是的,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一堆多,另一堆就會相應的少,像這樣的分法叫做隨意分。(板書:隨意分)
師:看來按照剛才的分法,小猴不會滿意,那你建議皮皮怎樣來分呢?
生:兩個都能到四個。
師:按照這種分法,我們可以說兩只小猴分的怎樣?
生:同樣多。
生:分得相等了。
師:同學們剛才說的分的同樣多,分得相等了,在數學王國里還有一個名字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它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朋友。
師: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議,按照平均分的方法來給兩只小猴分桃子,看看這回他們滿意嗎?
師點擊畫面,出現小猴都喜笑顏開的畫面。
師:大家看到小猴們高興地笑容,這回他們再也不會說皮皮偏心了。皮皮這種公平待人的做法也得到了森林里小動物的贊揚。
師:在生活中,看似簡單的一個“分”字,沒想到會有這么多學問吧!人們在分配的時候有時會選擇隨意分,有時也會用到平均分。
(2)分木塊
師:兩只小猴吃完了桃子,還玩起了小木塊,看這有六塊小木塊分成兩堆,怎么分?(課件出示題目)
生逐一匯報三種分法。
師:哪種分法屬于平均分?
生:每堆都是三個。
師:看來同學們真和平均分交上了朋友。它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呢。
2、深入理解“平均分”
師:我們幫助皮皮解決了分桃子的問題,再來看看皮皮打算如何幫小貓、小狗分它們喜歡吃的食物。
(1) 分魚活動
課件出示課本第32頁“分一分”的第二題
師:在這個畫面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說出有四只小貓,有12條魚,還有要解決的問題。
師:大家注意到了盆里的魚有什么不同?
生:顏色不一樣。有粉色的,有黃色的,還有藍色的。
師:對了,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種類的魚。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小組長數出三種顏色的圓片太代替小魚,帶領組員分一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
很多小組是把四種顏色的圓片湊到一起,每人分了三個,每人分的都是一樣的顏色。
師組織匯報。
生:我們小組有四個人每人拿出一種湊成12個,每人就分三個。
師:同學們看屏幕,盆里的魚一共有幾種?
生:三種。
師:那你們12條魚不是有四種顏色了嗎?同學們再看,王雅思的手中有黃色的魚,肖赫男手中有嗎?那能說他們的魚分的同樣多嗎?
很多學生聽到老師的話顯出若有所思的樣子。
師:那你們說,要想做到平均分小魚,要注意什么呢?
生:每個小魚的條數一樣。
生:每只小貓分到的魚的顏色也是相同的。
(在分魚的活動中,我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時還是不夠細致,學生發現了魚的顏色不同,卻沒有真正的數一數每種魚有幾條,所以小組在準備學具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我讓孩子們臨時湊學具,增加了難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也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我想,可以預先給每個小組準備三種顏色共12條魚的圖片,這樣學生操作起來會容易些,活動效果會更好)
師:那下面請小組再重新分一次。
集體訂正后,課件呈現圈一圈、連一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的圖上試做。
(通過剛才的交流,學生在書上圈的時候都能注意到每只小貓得到三條魚,同時他們所得魚的種類也是一樣的。看來學生對“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得更深入了。)
(2)分骨頭活動
課件出示題目
師:我們剛才幫助了小魚分平了小魚,還學到了新方法,現在又有三只小狗爭著搶骨頭吃,你就試著用學到的方法幫它們分一分。
學生在書上圈畫。教師巡視。
師:現在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每只小狗分6根?
生:我是把上面的9個圈在一起,下面的九個圈在一起。
師:同學們,想想這樣符合題目的意思嗎?
生:這樣就有兩只小狗都分到9根骨頭,而另一只卻什么也沒有。
師:這就不是
生:平均分。
三、應用拓展、深化認知
1、 分筷子
出示教材第三十三頁第一幅圖
師指導學生看懂圖意,讓學生獨立解決。集體訂正。
師:現在每兩根筷子是一雙,一共有六雙,實際上這屬于兩種分法?
生:平均分
(原來的設計中“裝鉛筆”的練習,由于本節課的操作活動多,加之前面的分魚活動耗時較多,所以我臨時刪減了)
2、分氣球
師通過課件出示題目要求,學生在書上圈一圈、連一連。
指名匯報后
師:這剩下的一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了?
生:不能了,那樣就有一個小朋友多了,那三個小朋友就少了?
師:如果剩兩個呢?
生:也不能分了,有兩個小朋友多,另外的兩個小朋友少了?
師:剩三個呢?
生:還是不行。
師:如果我想接著平均分,至少還得有幾個?
生:四個
師:我們在生活中平均分物品的時候,有時會全部分完,有時還會向這樣有剩余的,但要注意剩下的比分的份數少。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因為對平均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的時候顯得很輕松。這里老師的問題還是顯得有些臃腫,可以再簡練一些。)
四、暢談收獲、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也要和小動物告別了,誰愿意說說這節課自己有哪些收獲?
生:我們幫助了小豬、小貓、小狗平均分分食物。
師:能幫助別人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生:通過這節課,我還學會了分筷子。
……
師:是呀,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關于平均分的問題,課下我們靜下心了回憶一下,你遇到過哪些分一分的事情,把屬于平均分的簡單記錄下來,我們下節課再交流。
分桃子教學實錄 篇2
一、課前交流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
生:喜歡。
師:光聽你們說,我可不信。我想請一個小朋友模仿一個動物的叫聲或動作,也可以說出它喜歡的食物,讓我們猜猜是誰?
生模仿小兔的動作、小牛的叫聲,另一個學生讓大家猜喜歡吃竹子的動物是誰。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說出答案。
師:看來呀,你們對小動物是非常的熟悉。下面就讓我們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今天這節課的學習。
師生問好上課。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通過課前我與你們的交流,知道你們都喜歡和小動物做朋友。今天在這節數學課上,我給你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看看是誰?(課件出示小豬在家中的畫面)是一只胖乎乎的小豬,它的名字叫皮皮。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一大早,皮皮就起床了,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正耐心地等待著朋友的到來。
(畫面中的桌面上沒有放置皮皮準備的食物,所以在下面的情節中突然出現了桃子,學生感覺有些突然。)
最先來的是誰呢?(課件出示兩只猴子)
生:小猴。
師:看到小猴來了,皮皮特別高興,趕緊拿出了他們喜歡吃的桃子。皮皮想把這八個桃子全部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會分到幾個呢?這個問題可把皮皮難住了?我們來幫它分桃子,好嗎?(板書:分桃子)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建立“平均分”概念
(1)分桃子
師:請同學們拿出八個圓片來代替桃子分成兩堆,看看你能想出哪種分法?分完后,可以與同桌交流一下。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發現學生基本上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
師:同學們,誰愿意把你的分法介紹給大家。
生:我是一堆是四個,另一堆也是四個。
師:(板貼分法圖示)同學們還有別的分法嗎?
生:我是把圓片分成兩行擺的,一行四個。
師:聽了她的匯報,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王毅,你的分法和黑板上的那種是一樣的。
師:是呀,可能你的擺的位置與同學有區別,但是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
學生不作答。
師:除了同學們桌面上擺的分法,你還能想到別的分法嗎?
生:我想可以一個猴子得到3個,另一個猴子得到5個。
師板貼這種分法的圖示。
其他同學受到了這個同學的啟發,又說出了兩種分法:(1)一只猴子得到兩個,另一只得到6個。(2)一只猴子得到一個,另一只能到七個。
老師都相機板貼分法圖片。
(在學生動手操作圓片分一分的環節,沒想到學生都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這也許與他們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物經驗有關。同時我發現自己提出的問題也不夠恰當。如果我問:“看看你能想出幾種分法?”這樣學生是不是就會主動探究其他的方法,而不至于顯得那樣被動。)
師:同學們幫助皮皮想出了這么多種的分法,真不簡單。老師真帶來了幾個果子,下面我就扮演皮皮,請兩個小朋友扮演小猴,表演一下分桃子,好嗎?
在表演分桃子時,老師給一個同學一個桃子,另一個同學七個桃子,看到那個同學因桃子多要抱不住了,臺下的同學很多笑了。
師:看到我這樣分,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太不夠意思了!
師笑著問:怎么不夠意思了?說說看。
生:你給一個同學那么多,另一個同學那么少。
師:是這樣啊。那你們發現黑板上還有哪種分法與剛才表演的差不多。
(這里意在通過“演一演”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當時老師只選了一種分法,學生交流得不是很充分,情感調動得不到位。我可以接著移動兩個同學手中的果子,但是還是一個多一個少的情況,讓學生發表意見,達到對老師的做法特別不滿的效果,對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會做一個更好的情感鋪墊。)
生異口同聲的說出其中的三種。師相機移動圖片歸類。
師:這幾種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堆多,另一堆少。
師:是的,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一堆多,另一堆就會相應的少,像這樣的分法叫做隨意分。(板書:隨意分)
師:看來按照剛才的分法,小猴不會滿意,那你建議皮皮怎樣來分呢?
生:兩個都能到四個。
師:按照這種分法,我們可以說兩只小猴分的怎樣?
生:同樣多。
生:分得相等了。
師:同學們剛才說的分的同樣多,分得相等了,在數學王國里還有一個名字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它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朋友。
師: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議,按照平均分的方法來給兩只小猴分桃子,看看這回他們滿意嗎?
師點擊畫面,出現小猴都喜笑顏開的畫面。
師:大家看到小猴們高興地笑容,這回他們再也不會說皮皮偏心了。皮皮這種公平待人的做法也得到了森林里小動物的贊揚。
師:在生活中,看似簡單的一個“分”字,沒想到會有這么多學問吧!人們在分配的時候有時會選擇隨意分,有時也會用到平均分。
(2)分木塊
師:兩只小猴吃完了桃子,還玩起了小木塊,看這有六塊小木塊分成兩堆,怎么分?(課件出示題目)
生逐一匯報三種分法。
師:哪種分法屬于平均分?
生:每堆都是三個。
師:看來同學們真和平均分交上了朋友。它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呢。
2、深入理解“平均分”
師:我們幫助皮皮解決了分桃子的問題,再來看看皮皮打算如何幫小貓、小狗分它們喜歡吃的食物。
(1)分魚活動
課件出示課本第32頁“分一分”的第二題
師:在這個畫面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說出有四只小貓,有12條魚,還有要解決的問題。
師:大家注意到了盆里的魚有什么不同?
生:顏色不一樣。有粉色的,有黃色的,還有藍色的。
師:對了,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種類的魚。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小組長數出三種顏色的圓片太代替小魚,帶領組員分一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
很多小組是把四種顏色的圓片湊到一起,每人分了三個,每人分的都是一樣的顏色。
師組織匯報。
生:我們小組有四個人每人拿出一種湊成12個,每人就分三個。
師:同學們看屏幕,盆里的魚一共有幾種?
生:三種。
師:那你們12條魚不是有四種顏色了嗎?同學們再看,王雅思的手中有黃色的魚,肖赫男手中有嗎?那能說他們的魚分的同樣多嗎?
很多學生聽到老師的話顯出若有所思的樣子。
師:那你們說,要想做到平均分小魚,要注意什么呢?
生:每個小魚的條數一樣。
生:每只小貓分到的魚的顏色也是相同的。
(在分魚的活動中,我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時還是不夠細致,學生發現了魚的顏色不同,卻沒有真正的數一數每種魚有幾條,所以小組在準備學具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我讓孩子們臨時湊學具,增加了難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也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我想,可以預先給每個小組準備三種顏色共12條魚的圖片,這樣學生操作起來會容易些,活動效果會更好)
師:那下面請小組再重新分一次。
集體訂正后,課件呈現圈一圈、連一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的圖上試做。
(通過剛才的交流,學生在書上圈的時候都能注意到每只小貓得到三條魚,同時他們所得魚的種類也是一樣的。看來學生對“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得更深入了。)
(2)分骨頭活動
課件出示題目
師:我們剛才幫助了小魚分平了小魚,還學到了新方法,現在又有三只小狗爭著搶骨頭吃,你就試著用學到的方法幫它們分一分。
學生在書上圈畫。教師巡視。
師:現在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每只小狗分6根?
生:我是把上面的9個圈在一起,下面的九個圈在一起。
師:同學們,想想這樣符合題目的意思嗎?
生:這樣就有兩只小狗都分到9根骨頭,而另一只卻什么也沒有。
師:這就不是
生:平均分。
三、應用拓展、深化認知
1、分筷子
出示教材第三十三頁第一幅圖
師指導學生看懂圖意,讓學生獨立解決。集體訂正。
師:現在每兩根筷子是一雙,一共有六雙,實際上這屬于兩種分法?
生:平均分
(原來的設計中“裝鉛筆”的練習,由于本節課的操作活動多,加之前面的分魚活動耗時較多,所以我臨時刪減了)
2、分氣球
師通過課件出示題目要求,學生在書上圈一圈、連一連。
指名匯報后
師:這剩下的一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了?
生:不能了,那樣就有一個小朋友多了,那三個小朋友就少了?
師:如果剩兩個呢?
生:也不能分了,有兩個小朋友多,另外的兩個小朋友少了?
師:剩三個呢?
生:還是不行。
師:如果我想接著平均分,至少還得有幾個?
生:四個
師:我們在生活中平均分物品的時候,有時會全部分完,有時還會向這樣有剩余的,但要注意剩下的比分的份數少。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因為對平均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的時候顯得很輕松。這里老師的問題還是顯得有些臃腫,可以再簡練一些。)
四、暢談收獲、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也要和小動物告別了,誰愿意說說這節課自己有哪些收獲?
生:我們幫助了小豬、小貓、小狗平均分分食物。
師:能幫助別人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生:通過這節課,我還學會了分筷子。
……
師:是呀,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關于平均分的問題,課下我們靜下心了回憶一下,你遇到過哪些分一分的事情,把屬于平均分的簡單記錄下來,我們下節課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