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除法的初步認識(精選2篇)
數學教案-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一)”.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一)”,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師讓學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②學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③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一)”.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④師生小結: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幾個?(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②把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探究活動
分花
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兩種分法的操作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2朵紙花
活動過程
1.教師貼出12朵花.
2.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要求第一組選派學生分花(無論用哪一種分法),第二組選派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派學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參賽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現.
4.每做對一次得10分,做錯一次扣10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分最多.
數學教案-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2
教學內容: 書第74頁的例l,完成“試一試”的習題和練習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8個圓和12根小棒;學生每桌準備8個圓片、12根小棒和12個三角形.
一、復習引入
1.激趣.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好吧?老師講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們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來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們決定把這8只大蘑菇分成兩份,每人帶一份回家。可是它們不會分,怎么辦呢?小朋友們,我們給小白兔和小灰兔幫幫忙,幫助它們分一分好嗎?(好)請小朋友們用圓代替大蘑菇,幫它們分一分。 (學生操作)
你是怎么幫它們分的?學生匯報,師板書。
提問:這幾種分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2動手實踐,分圓.
①提出要求:把12個圓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樣多。會分嗎?分分看。
②學生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擺的情況.
③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擺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樣多,允許有多種分法。). 分成了4份,每份同樣多嗎?
像這樣把每份分的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
鞏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斷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出示8個梨和4只盤子,示題:把8個梨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每盤是( )個。
(2)提問:一共要分多少個梨?(8個)平均分在幾只盤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就是每盤要分得同樣多,該怎樣分呢?
(3) 讓學生用圓片代替梨,動手分分看。 分后4人小組說說你們是怎么分的。
(4)請學生口述分的過程,師演示平均分的過程:
要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老師先拿4個梨,每盤放1個,
問:分完了嗎?還剩下4個梨,再每盤放1個。
問:分完了嗎?
問:每盤是幾個?(填空)
問:是不是每盤分得同樣多?
每盤分得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2.揭示課題.
歸納:把12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8個梨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像這些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
出示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3.教學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認識除號.
加法里的運算符號叫加號,減法的運算符號叫減號,乘法的運算符號叫乘號。除法的運算符號就叫做除號(板書:÷)“÷”這個就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要畫得平直,上下各寫一個小圓點,兩點要對齊.一條橫線劃得平,兩個圓點平均分。除號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2)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①把8個梨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每盤是( )個。這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總數是幾個?把“8”寫在除號前面(板書:8÷);把8平均分成幾份?(4份)平均分分的份數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2),分得的結果寫在等號后面.
②教師指著“8÷4=2”說明:這就是除法算式,讀做8除以4等于2,(生跟讀)
(3)8表示--,4表示--,2表示--,
整個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學生互相說說6÷3=2這個算式的意義.
三、嘗試練習
看黑板上的圖列算式,說意義。最后一題獨立列出算式。
四、鞏固練習
1、卡片出示除法算式6÷3=2 18÷6=3 10÷2=5 12÷3=4讀算式,說意義。
同桌或4人小組互說。
2、P76第三題 看圖寫出算式,做在書本上。
3、 根據題意,判斷小猴和小豬誰做得對,誰做錯了,為什么?
(1)把12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小猴 12÷3=4
(2)把12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小猴 12÷3=4
五、 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除法的初步認識。我們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知道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六、機動題
老師這里還有兩道題目,要請小朋友們回家去動動小腦筋,好好想一想。
(1)媽媽買來6個蘋果。 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到幾個?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幾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教學設計說明: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是: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義.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把8個圓分成2份,從學生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再把8個圓分成同樣多的4份,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這樣及時引出新課,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印象,進人角色.
新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讓學生擺學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平均分”的印象,這樣學生才會對平均分有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第二層次是結合例2教學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除法算式的含義.
第三層次指導學生看教科書,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對下面的操作練習做了示范.
組織練習時,采用操作和說理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在課內逐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減輕學生課外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