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對于這樣一首學生已能熟讀成誦的詩歌,我想應該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們。于是我讓學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思考:詩歌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讀著,讀著,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邊讀邊圈出不理解的詞語。之后,擎雨蓋、荷盡、傲霜枝等關鍵詞語便被提了出來。二年級的孩子,需要圖文并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現,讓學生走進詩境,他們會很輕松地理解殘荷頹敗、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橙橘,學生們恍若在詩句中散步,自然領會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讓其在多種方式的朗讀和自己點撥性的評價語中讓他們理解感悟,在古箏聲中反復吟頌,在摩擦中燃燒智慧的火花。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另總結出低年級詩歌教學的一些特點:
一、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二、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F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擎雨蓋”“傲霜枝”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百花雖已凋零,枝條依舊傲秋霜。
三、“灌輸”的必要性。因自己對《贈劉景文》的喜愛,讓這節課的我有點過分投入。課堂上,雖然我意識到要把時間和說話的機會多給孩子,但情到濃時還是會忍不住搶孩子們的話自己滔滔不絕。但是,孩子們聽得異常認真,異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讀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這首詩歌的深意是二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的。但我們又必須把這種深意告訴孩子,讓他們從你的話語中學習,去接受或者聆聽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師言語得當并能吸引學生,我認為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接受性學習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王宏
《贈劉景文》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把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聯系對題目的理解,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學生認真地讀古詩、思考,提出了幾個不懂的地方,如“擎雨蓋”“荷盡”“傲霜枝”。因為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回憶夏季荷花盛開的樣子,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想象秋季荷花開敗的情景,借助課前搜集的“秋菊”圖理解“傲霜枝”,在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幾個難懂的詞,降低了詩句翻譯過程的難度,也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古詩,啟發學生邊讀邊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寫了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認真地讀一讀,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閱讀是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此教學環節給了學生空間,也突出了古詩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學生通過讀、思考,很快歸納出了詩句描寫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順著學生的回答,我這樣引導:想象景物所呈現的畫面,想象兩者的對比,你讀懂了什么。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差異的,我們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給學生充分讀、思考、想象、交流的時間,多數孩子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一個收獲的季節這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想想:詩人為什么要描寫傲霜枝呢?一個叫向嘉藝的女孩兒真不錯,她站起來說:“詩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樣不怕寒冷,要堅強。”她的回答啟發了其他的孩子,好幾個孩子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像菊花一樣勇敢”,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平時要努力。”說得真好!我為孩子有這樣的理解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