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我》教學案例及反思
在汪震的拋磚引玉下,上臺來發表自己意愿的人是絡繹不絕,讓我欣喜的是這些上臺的人當中除了平日里就表現不錯的好學生以外,還多了許多新面孔,有平常不敢吭聲的文靜姑娘趙暢、有大大咧咧的陸恒圓,更有才轉來一個星期的新同學張儉……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為班級的成長描繪了一幅可以實現的美麗藍圖。
后來我統計了一下,那天共有36人上臺參加競選,占了班級的78%,剩余的約22%的學生也都寫了自己的競選稿,雖然他們最終沒有走上臺來,可是卻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那天共產生了中隊干部20名,小隊干部8名,小助手(及班干部的競爭人選)8名。現在他們正活躍在班級的各個角落,努力實現著當初自己的競選承諾,班級也正以團結、進取的姿態在學校各個比賽中名列前茅。
【問題討論】
到底什么樣的學生才能當班干部,班級的成長真的只是少數幾個能干的學生的事情嗎?怎樣才能調動各類學生對班級事務的關心、參與程度呢?
很多人都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在許多時候,我們的班級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處于積極穩定的成長階段,由幾個好學生撐起來的只是一個場面,實際上班級中的絕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作為一個教師我們通常把目光集中于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認為他們成績好、能力強,值得好好培養,因此把一些鍛煉的機會全數給了他們,造成了一種“他們有的給得更多”的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馬太效應”。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一大部分表現不夠突出的學生。這類學生也有一顆為班級出力的心,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熱情被自己內向的個性所掩蓋。
傳統教育歷來強調共性,忽視研究學生的差異性:
第一,它無視學生差異的存在,強調平均發展,鼓勵“全優”。
第二,不公平地對待學生的短處。我們通常總是以自己理想中的學生的樣式來要求全體學生。有的學生成績欠佳,而老師還是以一貫的好學生的標準來苛求他們,總認為不經過敲打他們就不成材,常此以往,重重的榔頭使這部分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總不能“抬起頭來走路”,逐漸喪失了前進的信心和動力。求同去異、扼長補短,使強調共性的教育成為了一種“補差教育”。
【我的反思】
1、天生沒有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
學生在集體生活中不能“抬起頭來走路”,缺少前進的信心和動力。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仍然存在這種情況。
世界上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這是哲學命題中永恒不變的真理,即使是雙胞胎,也仍然無可避免地存在著個性的差異。學生個體之間,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育除了要研究共性的問題以外,還要研究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即個性的問題,這是我們研究教育的重要基礎,我們不能無視這個基礎。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層次、多規格、多種類的,這是教育存在的客觀需求。為了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教育者應承認受教育者的差異,進行有差異的教育。
馬克思說的“人全面發展”是指人既能進行腦力勞動,也能進行體力勞動,并非是指一個人的各方面樣樣全優。他還提到人的個性要充分地、自由地發展。一般說,每個學生的個性品質、興趣愛好、能力傾向等方面都會表現出差異,有的學生盡管智力平平,但也有某些方面的長處、優勢和愛好。教師要善于觀察、分析,發現這些優勢,不按照統一的模式來制造教育產品的“標準件”,只有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天賦才能得到承認、得到發展,把他們的智慧、潛能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全面發展”。就像改選這件事,只要看到每個學生身上都有的一點閃光點,給他們機會去發揮,去表現,即使需要時間去等待也總有金子發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