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5》課堂實錄
(四人讀,老師小組指導。)
2、讀中感悟
師:你們迫不及待的想說自己的發現……
生:每句諺語都是由前半句,后半句組成。
師:每個前半句和后半句有什么特點?你讀一讀.
生:(讀)數字一樣多。
師:你的數字感覺真好。
師:用什么方法讀?
生:有停頓
師:為什么?
生:有個逗號
師:標點符號聽了可高興啦。我發揮作用啦!
師:前面的這邊同學讀,后邊的這邊同學讀。(邊說邊作手勢。)
生:前后半句對讀
師:這么整齊,所以大家讀著讀著又讀到一塊兒去了。還有什么秘密?
生:我知道這些諺語都表示團結合作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從單元提示中知道的。
師:你讀書的時候,還會和提示語聯系,會讀書。我們前輩們真了不起,同一個意思五種說法。讀出團結的語氣來。
(齊讀)
師:讀著讀著,后來的力量大起來了。還有什么發現?
生:都是表示春天。
師: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生:不
師:為什么?
生:“一把筷子不是難折斷”不是春天。
師:還有什么發現?
生:有停頓。
師:多會觀察多會讀書。
(練讀)
師: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諺語讀去讀去很怎么樣?
生:感覺到古人在編諺語——
師:你感覺很好。感覺很順口,古人的諺語傳著傳著就傳到我們這里啦。
(指名讀諺語)
師:(創設情景)我有個同事不開心,我想把“人心齊,泰山移”送給他,你們幫助老師怎么讀好送給他?課件出示句子。
【 教師創設的情境“同事不開心”和“人心齊,泰山移”似乎沒有多大的聯系,語文教師應該注重這種細節,準確把握文本內涵,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
生:人心/齊,泰山/移。
師:為什么這樣讀?
(見學生答不上。老師引讀“人心――”生讀“齊”, 老師引讀“泰山——”生讀“移”)
師:你們發現什么?(學生答不上。)
師:齊、移有什么特點?
生:拖音
師:為什么拖音?
生:有標點。
師:老師告訴你們韻母都是什么,以后你們會知道押韻的。
【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諺語是押韻的,花了太多的時間,從這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師的問題太籠統、含糊地讓學生發現,學生限于年齡、知識結構的特點還發現不了,也可以說教師備課沒有很好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沒有把握好本課的教學重點。另一方面是教師沒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靈活地調整教學環節,還是按部就班在努力完成預設的目標,課堂的生成不夠靈活。其實本課的諺語,除了這句是押韻的,其它幾句并沒有這個特點,難怪學生也發現不了。應該說是教師還沒有很好理解文本。】
(生齊讀)
師:你會把這句話想辦法送給小伙伴嗎?你呢?這就是——人多計謀廣,柴多火焰高(課件出示句子)
生齊讀。(沒讀出感情)
師:聽了你的朗讀,小伙伴還是眉頭沒舒展。(指導朗讀)讀著,你知道“計謀”是什么意思?
生:辦法、主意、點子、好辦法、 金點子……
師:“計謀廣”就是辦法很多。(課件出示諺語: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
生:齊讀諺語
三、拓展諺語(1:46——1:47)
課件出示: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