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評課
日前,筆者聽了特級教師孫雙金的一節古詩教學課,感觸頗深。孫老師根據所教古詩《贈汪倫》這首送別詩的特點,巧妙設計了“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讀懂了一組送別體詩歌,而且初步領會了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確目標,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伊始,孫老師就告訴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組送別體古詩,相信大家一定能學好。我們先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贈汪倫》。”這顯然是一段經過精心設計的導語。導語不僅告訴了學生今天學習的是送別體詩,而且讓學生感覺到今天的目標稍高了一些——要學習一組送別體古詩,“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課就處于“憤”“悱”狀態,對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二、精讀一首,領悟表達方式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課后的廣泛閱覽打下扎實的基礎。《贈汪倫》是一首唐詩,而且好讀易懂,孫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始自終引導學生自學古詩,掌握送別體古詩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讀,了解詩歌大意。孫老師先讓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讓學生明白送別體詩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讀詩歌,讓學生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大意;最后請兩名學生試說詩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學得生動、充實,基本上明白了詩歌的意思。
2.自學質疑,理清作者思路。學貴有疑。孫老師用明代學者陳獻章有關質疑的名言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希望同學們認真讀詩,善于動腦,提出你的疑問。孫老師愿和大家共同進步!“學生聽了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汪倫為什么要踏著節拍、唱著歌送李白?“”為什么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卻在船即將離開時送?“孫老師并不急著作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自讀詩歌,并讓學生同桌討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贈汪倫》一詩是汪倫用踏歌的方式送別李白的,表達了二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學生通過主動質疑、自讀釋疑、互助學習,完成了教學意圖。
3.自由誦讀,體會思想感情。誦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事實上誦讀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則,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吸收語言、轉化語言。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充分領悟其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孫老師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倫分別的場面:“假如你是李白,會對汪倫說些什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通過學生口語交際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孫老師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誦讀全詩、領悟詩情,學生從聲情并茂的吟誦中讀懂了詩歌,領悟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