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說課稿
一、說教材內容
《難忘的潑水節》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組中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圍繞愛祖國、愛家鄉。這篇課文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那是因為敬愛的周總理和邊疆人民共同歡慶了這個富有情趣的民族節日。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敘述了周總理在美麗的西雙版納,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情形,表達了周總理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深厚感情。課文中洋溢著的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灑滿字里行間。作者通篇向讀者展現了潑水節熱烈、祥和的氣氛,突出了潑水節的難忘。在設計上,我做了精心地準備,細心地推敲,在課堂上,我始終滿懷激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全身心地把自己融入到了課堂之中。總之,教學中沒有老師過多的講解,都是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已經透徹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課后反思自己的這節課,有得有失。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年齡特征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從3個維度出發,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會主動認12個生字,能認真、正確書寫12個生字,結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難忘”等,感受詞語背后的情感,并積累詞語。
2.學習通過對傣族人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和周總理潑水的描寫,體會人們的興奮心情。
3.通過對“歡呼、笑容滿面”等詞語的理解和感悟,體會人物心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快樂。
4.對周總理和人民心連心有一定的認識,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初步感受。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并能主動積累詞語。其中,通過對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設計理念和教法、學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以上的教學目標呢?下面我來談談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創設一個濃郁的情境,讓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在導入新課時,播放潑水節熱鬧的場景,感受熱烈的氣氛與場景,對傣族潑水節的向往與興趣。從而有助于主動進入文本,從而體會到課文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釋放自己的情感。
2.以讀為本: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同時我采用了情景式朗讀指導,還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了各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集體讀、指名讀、默讀),以讀代講,以讀為本,以讀悟情,“讀”占鰲頭,課堂中充滿了瑯瑯的讀書聲,好文章要三讀: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文本是連接讀者和作者的橋梁,只有讓學生朗讀課文,觸摸文本,發揮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朗讀本文要始終熱情洋溢、幸福快樂,語調可稍高。文章的結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滿懷深情地朗讀,讀出無比幸福,難以忘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