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雨衣教學案例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16課《充氣雨衣》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略讀課文,情節清晰.它是語文文本,非科普材料,因此應竭力克服科學課的影子,突出語文性.
在教學中我以小林為什么會想到要把普通的雨衣改進一下 他在發明充氣雨衣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難題嗎 他又是怎么克服的 這樣的幾個問題和學生一起讀懂了文本.然而當我讓學生們用筆頭的形式告訴我充氣雨衣是什么樣子的時候,才發現他們競沒能正確地說出它的樣子.有的說:"在雨衣的下擺縫一圈鐵絲."有的說:"在雨衣的下擺粘一個游泳圈."有的干脆說起了雨衣發明的過程.
究其原因,有的是被文本的語言束縛了,有的是沒能正確地理解文本給我們的信息,有的是沒有聽清楚我的要求.總之,不管是什么原因,這樣的訓練讓我意識到了了學生能力上的不足.能力不足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在教學中沒能給他們足夠的訓練,讓他們擁有這樣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讓學生每天10到12小時坐在那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漠和漠不關心的態度……"當我為此嘗試讓學生主動學習,結果雖然讓我小小地失望了一下,我會堅持.如果不給學生以鍛煉的機會,那么他們的翅膀總有一天會失去飛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