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柜臺前的孩子說課稿
對于第二句話:男孩點點頭,又專心看起小汽車來。教師可安排一個把話說具體的環節。讓學生說說,男孩點點頭,又專心看起小汽車來,( )。他又是怎么看呢?讓學生想象說話,把他的神態、動作說進去。這個環節的安排是對前面一個語段中語言的內化和運用。
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為什么喜歡卻不買“這個問題進行語言重組,想象“小男孩的一家生活會是怎樣的”,通過想象說話,開掘出“生活不富裕”這個詞語的真實內涵。
三、潛心會文,聚焦“感動”
這個板塊是重點板塊,也是突破難點的所在,教師應重錘敲打。利用文本對話較多的行文特點,教師可以把解讀聚焦于“感動”上,讓學生圈圈劃劃,找找哪里感動了你,再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交流。這樣以“交流互動”的操作策略突破了煩瑣的分析,使設計具有彈性、開放的特點,適應了課堂教學現場生成的客觀規律。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重點抓兩個語段:
語段一:媽媽買完藥后,媽媽、售貨員阿姨、小男孩三個人之間的對話。
語段二:售貨員阿姨對女兒提起這件事
這里值得提出的是,孩子們找到語段后,教師應不忙著交流,先讓其自讀自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與作者親密接觸。試想,連文本都沒接觸充分,孩子們怎么會與課文產生共鳴,怎么會與課文一起心跳呢?同時,教師要重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像第一個語段,教師可以抓住描寫男孩的詞語“搶著”“拉著”,移情體驗,喘磨詞語背后男孩的心情。還可以研讀售貨員阿姨的表情,找出相關詞語“忍不住”“眼圈紅了”,借助這些語言的品味,挖掘蘊涵在字里行間的隱隱情愫,使為難的媽媽、懂事的孩子、善良的售貨員阿姨三個形象鮮明飽滿。此時再進行對話朗讀水到渠成,相信孩子們的朗讀會更多的融合自己的感受,語言所抒發的情感定會溢出紙面。
語段二是售貨員阿姨和女兒之間的對話,人物之間沒有具體的語言,教師可以結合插圖,啟發學生想象他們之間的對話。在情境表演中既運用了語言,又悄無痕地達成了情感目標。
四、小結談話,鞏固識字教學
因為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課文,所以課尾教師可以安排一個自由暢談環節,引導從不同角度談談學可課文后所想到的。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升華并豐富文章的主題,使學文與做人的任務達到和諧統一。
本課是略讀課文,所以沒有寫字要求。要求會認的生字一共有11個,其中大多數生字比較簡單,教師在教學無需平均使力,而可以把重點力量放在“裕”等相對來說不太常見的生字識記上。鼓勵學生個性化識字。可以編編字謎,對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是個促進。
當然,以上只是我理想化的教學設計,具體操作還要視課堂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