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教學實錄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和指導思想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單元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位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里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兒子,卻能實實在在幫助媽媽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夠孝敬父母的兒子。
《三個兒子》語言十分淺顯,但在淺顯中卻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因此在教學中無需逐字逐句地給學生講課文的思想內涵,只要能正確巧妙地引導學生閱讀,能讓學生融入生活場景,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后的成就感,并能從第三個兒子的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影射到自己的身上。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習方式從“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與漁”,真正為學生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真實的體驗。在這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在鎮青年教師比武大賽中嘗試設計并執教了《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有一些體會、思考和大家交流探討。
二、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 創設生活情境、以圖設疑
1、 創設生活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在家里會幫爸爸媽媽做些什么事呢?
生:掃地、燒飯、洗碗……(生自由說)
師:你們真能干!那還記得你的爸爸媽媽是怎樣表揚你的嗎?
生:夸我很懂事,很乖,已經長大了……(生自由說)
2、 提高要求:你能把媽媽的表情和動作也做一做嗎?(生自由表演)
3、 課件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片,說一說:你看到了誰,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生:有三位媽媽,兩個媽媽在吃力地提水。
生: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在自顧自地展示歌喉(課件導入歌聲);一個在翻跟頭(課件出示動作翻跟頭);最后一個在幫助媽媽提水。
師: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同樣你們也要豎起耳朵仔細聽哦,誰開口講話了?講了什么呢?
(課件出示:“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
師:咦,明明圖片上有三個兒子,為什么老爺爺卻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呢?’
4、 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3課《三個兒子》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 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詢問學生在家的表現,然后利用老師真誠的表揚,回憶父母親的夸獎,一下子就使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為下面的感情朗讀墊定了基礎,是孩子們表達真情實感的需要。同時,在回憶媽媽的話,講述媽媽話的同時,提高要求,讓孩子們把媽媽的動作和神態也表現出來,經過這樣的加工,一個為自己孩子而感到驕傲的媽媽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最后利用課件導入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在自主觀察、探討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點、難點:‘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