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教學實錄及反思
交流二 (利用課件,出示第三位媽媽的話:“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1、 提出疑問 前兩位媽媽都夸獎自己的孩子,第三位媽媽卻什么也沒有說,這是為什么呀?
2、 找到情感共鳴:這個媽媽在說這話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情?
3、 你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這位媽媽的心情嗎?
[設計意圖]兩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位媽媽做了比較,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反映是多元的,對不同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體驗,在不磨滅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就非常必要了。
(四) 自主發現,細小見真情
1、 自讀發現:三位媽媽是在干什么的時候夸自己的孩子的?(生:井邊打水時)打完水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又發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讀7、8兩節,想想你有什么發現?
(課件出示第8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蕩,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2、 指名個別讀,再齊讀
師:讀了這段,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水很重。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水很重?
生:水直晃蕩,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師:你能通過朗讀表現出水的重嗎?
3、 朗讀提高(男女賽讀 齊讀)
[設計意圖] 自主發現是新課程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每個《語文園地》里都有“我的發現”這樣一個的內容,經過一年半的實踐,孩子們的觀察發現能力已經上了一個臺階,因此我在這里設計一個自主發現,領悟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環節,讓學生從細小的地方發現水桶很重,更進一步發現“沒有什么特別的”兒子和另外兩個兒子的鮮明區別,體會兒子對媽媽的一片真情。
4、 這樣重的水桶,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分別是怎樣做的?請小朋友們自己讀讀書,用筆劃出三個兒子的做法。
[設計意圖] 動手動腦,讀讀劃劃,培養學生積極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五) 體會感悟 挖掘內心想法
師:如果你看到媽媽提著這么種的水桶,你會怎樣做?
生:我會毫不猶豫地去幫媽媽。
師贊揚:你真是一個好孩子!課文中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出示:
一個孩子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
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
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師:看到這三個孩子的做法,你體會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體會了第一個孩子翻著跟頭的本領很大。
生2:我體會到了第二個孩子唱歌很動聽。
生3:我體會到了第三個孩子很關心疼愛自己的父母。
……
師小結:前兩個兒子雖然本領都很大,但他們卻沒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個兒子雖說沒有什么特別,但其實他是最特別的一個,因為他能夠?(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崇高美德,希望小朋友們能夠像第三個兒子那樣把他發揚光大!
(六) 開拓思維 發揮想象
師:你能像課文中“一個(只)……一個(只)……一個(只)……”的句勢來練習說一說嗎?
課件出示:一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