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橋》教學實錄
我在山間小路上散步,走著走著,突然看見一只小兔子從草叢中跳出來。
(學生自由讀這兩個句子,有的孩子還一邊讀一邊用手比劃著。)
生:“躥”給人感覺動作快一些,是一下子就出來了。
生:“躥出來”好像是突然出來的,“跳出來”就沒有這樣的感覺。
師:那我們就再來讀一讀這一段話,注意“躥”字讀出快和突然的感覺。
(生讀,但聲音太大)
師:噓!別把魚兒嚇跑了。再讀一遍。
(學生這一次讀,入情入境。很有感情。)
[“學習一個詞,就是給學生打開一扇窗。”教師通過比較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咀嚼品味語言,體會用詞的精妙。]
(出示:影子橋上的魚兒你追我逐,多快樂。他們一忽兒躥上橋面,一忽兒又跳進水里。它們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師:大家想一想,魚兒們還可能是在干什么呢?
生:它們是在玩跳高的游戲吧?
生:它們是想象鳥兒一樣飛上天空吧!
生:它們是想看看陸地上的景色吧!
生:它們是想和岸上的小朋友打招呼吧!
……
[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維訓練點,“石拱橋為什么老待在這兒?”“魚兒們還可能是在干什么呢?”兩個簡單的問題,給了學生無限的思維空間,真正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生:老師,你打錯了一個標點,“真快樂”的后面,書上用的是句號,你的課件上寫的卻是感嘆號。
師:哦,真的是錯了!你真是個細心的孩子。這里我們究竟用感嘆號好還是句號好呢?我們來讀一讀,比較比較好嗎?
學生比較讀:影子橋上的魚兒你追我逐,真快樂。
影子橋上的魚兒你追我逐,真快樂!
師:你們覺得哪個標點更合適呢?
生:我認為打感嘆號更合適,就更表現出小魚的快樂。
師:認為感嘆號更合適的同學,拿出筆,把書上的句號改成感嘆號吧!
[老師無意間出現的一個錯誤,倒成就了這一堂課的又一個亮點。教師抓住了教學過程中生發出來的教育契機,使之成為了很好的教學資源。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又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不唯師,不唯書的品質。]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這篇課文題目不叫“石拱橋”,而要叫“影子橋”呢?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呢?
生:我覺得是因為“影子橋”比“石拱橋”更有趣些,大家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會喜歡上這篇課文。
師:說得真好!看樣子,取一個好的題目對一篇文章來說很重要。還有其他理由嗎?
生(剛才提問的孩子):哦,我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水中的影子橋,不是石拱橋,書中的小朋友最喜歡的也是影子橋,題目當然是“影子橋”。
[學生的提問很有價值,教師把這個問題的解答權還給學生,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體味,在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得出了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說話
師:白天的影子橋多美啊!可是書中的小朋友不知道,夜晚的影子橋更美了。同學們閉上眼睛,讓心飛到那兒去看一看吧。(同時播放音樂)
師在音樂聲中輕聲描述:夜晚,周圍多么安靜啊!青蛙在呱呱呱,小蟲子在草叢里低聲唱歌。月亮也慢慢的升上了天空。看到了嗎?
(學生有的說看到了,有的說沒看到)
師:看到了的同學給大家描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