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學貴有疑。”新課程倡議自主學習,學習的問題哪里來?教師要求學生“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讀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筆劃出來。”然后質疑。學生往往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慢悠悠”、“機靈的小鹿”、“小糖人”怎么理解;為什么說“媽媽,不要送傘來”。分析這四個問題,前三個在學詩中可邊學邊理解,第四個問題則貫穿全文,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問題。因而在教學中可做如下處置。
1.第一小節
先指讀第一句話“不要送傘來,媽媽,我喜歡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然后,引導學生扮演“慢悠悠地走回家”,請學生欣賞歌曲《小小雨點》,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走近大自然,發現雨中世界美的愉悅心情。在此基礎上再讀第一句話則“潤物有聲”了。
第二句話“我喜歡細細的雨絲,對我悄悄說話”,重在引導學生相互評議,使學生在“生生合作”中獲得方法,得到提高。
學完第一小節,教師和時提問:“讀了第一小節,誰談一談為什么咚咚說‘媽媽,不要送傘來’?”既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問題,同時,也通過學生的回答,和時掌握學生理解的情況,以使調整下面的教學。
2.第二小節
學生好扮演,樂扮演,更易于在扮演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教師布置5、6個同學扮演“傘群”,布置一個同學扮演“機靈的小鹿”,在扮演中引導學生體會“機靈的小鹿,多么歡快!”再分小組合作讀,調節了課堂氣氛,降低了理解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抓住核心問題:“讀了第二小節,誰談一談為什么咚咚說“媽媽,不要送傘來?”
3.第三小節
什么樣的人是“小糖人”?這是一個較難理解的問題。假如教師處置不當,既耽誤時間,又不能令學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師的突破點是“文章中的小糖人是什么樣的人?生活中,還有哪些小朋友的行為像‘小糖人’的行為?‘小糖人’還可以換一個什么詞理解?”如此設計,有條理,有坡度,學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
而“我像街邊的小樹,風雨中更加勇敢、歡快。”采用男同學讀,女同學評議的方法,既是對第一小節第二句話的學習方法的回應,又進一步突出了“勇敢、歡快”這兩個重點詞。
最后教師依然提問:“為什么咚咚不要媽媽送傘來?”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說,使學生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4.全文配樂朗讀
此時的配樂朗讀,是情境的再發明,是“咚咚”與學生融為一體,加深感悟的有益嘗試,是享受語文美的重要途徑。
四、拓展思維、熏陶感染
教師布置“小練習:說說心理話”包括了四局部:
“第一關”:不要 ( ) ,媽媽,
“第二關”:不要 ( ),媽媽,
我喜歡( )。
“第三關”:不要 ( ) ,媽媽,
我喜歡 ( )。
不要 ( ) ,媽媽,
我喜歡 ( )。
“第四關”:媽媽,
我懂得你的愛,
但我不是( )。
我要 ( ) 。
此四局部由“四關”組成,與前面的教學、與咚咚的引入融為一體,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四關”由易到難,遵循的是學生的認知規律;“四關”內容的設置目的是開拓學生思維,進一步引導學生懂得要不做“小糖人”,要自立,需從很多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五、課后延伸,遷移實踐
《媽媽,不要送傘來》這首小詩寫了一個小朋友下雨天在雨中漫步,在五彩的傘群中奔跑,享受小雨的輕撫,感受自然的體溫,是那樣快樂,那樣愜意。她多希望媽媽這時不要送傘來,讓她盡情享受這一切。小詩用呼告的語氣,表達了小朋友不要溺愛,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達了母子之間的深情。 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采用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小朋友的勇敢與快樂。但在結尾卻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