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師: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 “老師,我們假如真的像這個小朋友一樣冒雨跑回家,生病了怎么辦?”
我心里“咯噔”一下:這不是瞎搗亂么?但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讓講清原因。
師:你能說說原因嗎?
生:平時,我們不淋雨都經常感冒,要是下雨時,我們還淋雨,肯定會感冒,可能還會發燒,怎么說不會淋壞呢?
我試著問其他同學:“大家說呢?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1:“老師我不同意,文中說了是細雨,不會太大,另外他還把衣服裹住書包頂在頭上,這樣一來不會有事的。”
生2:頭頂著書包來跑,一點都不方便,哪還機靈呀!
生3:淋雨發燒后,不能上學,家長更操心,一點都不愛家長。
生4:“下雨天原本就不好走,他不讓家長來送傘和他一起回家,萬一路上出現危險怎么辦?”
……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我頓時啞口無言。可教學不能就此打住呀!生搬硬套,不是方法。我機靈一動,為什么轉換一下話題呢?因此,我沒有做任何自行評價,但我首先褒揚了他們的積極主動,大膽質疑。
再引問:你能想出不讓家長操心,又不會讓自身生病的法子嗎?
生:我自身準備雨具,放在書包里。
生:我跟順路的同學合用一把傘回家。
生:我等雨停了再走回家。
……
已經很久沒有在課堂上聽到這種“不和諧”的聲音了,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假如老師一味地壓抑他們的個性,那么又何來質疑?何來創新?又何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呢?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相信小朋友都能學好。”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情要冷靜應對,正確對待學生的種種疑問、異議甚至批評,能少些理論,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代替,多些自由;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意見,借助課文的例子和聯系實際生活,在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中學會說服他人,也教會小朋友“理解與感悟本自讀書來”的方法,小朋友引回讀書中,實現“在讀中學,在讀中思,在讀中悟”,讓課堂回歸課本,重視語文課程的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不時地鼓勵,課堂才干一次又一次地活躍,學生才敢于發表自身的見解,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民主、和諧,學生的積極性、發明性和合作精神充沛被調動起來,而語文才干真正成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3
《媽媽,不要送傘來》是極富兒童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詩,詩歌用呼告的語氣,以第一人稱的語氣,向媽媽直接傾訴了自身不愿意嬌生慣養,希望獨立的愿望,語言表達親切,自然,學起來就更加輕松、有趣。教學時,以朗讀為主,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課前的預習,讓學生記下自身不懂的問題,提倡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提高聽課效率,上課開始讓學生聽讀,在音樂聲中范讀課文,引導學生認真聽讀,并展開想象,為下面的學習打開了思路,創設了學習的氛圍。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比比誰讀的最好聽,談談自身的收獲,邊交流,邊指導朗讀。讀第三小節時,學生讀不出呼告的語氣,我這樣創設情境:站在你們面前的是疼愛你們的媽媽,我擔心你們背上書包累著,個兒長不高;我害怕你們被雨淋著,生病感冒;我向呵護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維護著你,可是你們不是“小糖人”,不愿意嬌生慣養,可你也理解我的愛,你這樣勸說我,讀第三小節。學生讀第三小節:“媽媽,我懂得你的愛,但我不是小糖人,雨點不會把我淋壞。我像街邊的小樹,風雨中更加勇敢、歡快。”通過這樣的引讀,學生讀的聲情并茂,看來,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到位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