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娃娃》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當初聽到這種提法,心里很是不以為然,這不是很容易嗎?上課時學生的哪一次回答,我不都是豎著耳朵仔細傾聽嗎?其實這是對"傾聽"太過膚淺的理解,傾聽的內涵意味著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關注學生,讓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只有心里有學生,才能作到真正的傾聽。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為完成教課任務的需要,或是維護教師面子的需要,打斷學生的發言。從這節課中,我也悟出: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伙伴,在學生伙伴有疑難,需幫助時,我們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點撥、引導,決不能越俎代庖,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而只有作到這樣,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能真正釋放。
公開課教學的時間又到了,上什么好呢?我衡量再三,決定選擇《可愛的娃娃》這篇課文。這課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13.誠實"主題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講的是活潑快樂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藝館里的一個可愛的娃娃,變得不快樂了。她覺得人們都在用眼睛盯著她,好像在問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淋濕了她。第二天,媽媽帶著珍妮去承認了錯誤,她又和從前一樣活潑快樂了。課文選定后,該用什么方法進行教學呢?經過再三考慮,我決定圍繞"讓學生有話說,在提問中理解課文"作為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以"讀準-讀通-讀懂"這樣幾個層次進行。首先是把課文讀得正確,在讀中認會生字。接著是熟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流利,達到讀通。學生讀準和讀通的過程也是和文本之間的對話,也是對課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的讀懂課文,就是質疑問難,抓住重點,讀書討論交流,進一步品讀課文,誦讀課文,從而實現較深層次地與文本的對話。
在讀準課文中,我還設計了兩個識字游戲:"把生字送回家""登山游戲",教學中,發現學生特別的喜歡,他們自己當運動員自己登上識字山峰。從課堂上來看,識字對他們來說,學生感興趣,學起來特輕松。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質疑問難,討論交流,品讀、誦讀課文,孩子們在課堂中的表現是出乎意料的活躍,他們非常積極,高舉的小手如林,提出的問題令我驚喜異常,也措手不及,一開始,一位學生問:"可愛的娃娃指小姑娘珍妮還是那個布娃娃呢?"問題一下切入重點。另一位孩子緊接著問:"珍妮為什么要拿那個娃娃?"一個學生馬上回答:"娃娃太可愛了。"借這個機會,我馬上讓孩子們朗讀課文。課文剛朗讀完,我正想引導孩子用自己做錯事的心情去體會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課文的重點段),然后教師也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加學習,當我想說自己做錯事的心情和想要帶著這種心情讀時,學生不讓我說,我只好說:"孩子們,能讓我先說嗎?"學生堅決不同意:"不要,我們先說。"我只好讓孩子們繼續說,孩子們新的問題又產生了:"珍妮的媽媽為什么沒有罵珍妮?她媽媽太好了!"這個孩子提的問題太有現實意義了,馬上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鳴,一個說:"要是我媽媽早就罵我。""是呀,我媽媽還會打我呢?"另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媽媽當然不能打孩子了,要不,會沒有信心的。""是呀,是呀!"孩子們又找到共同的話題了,他們又開始議論起來,甚至把賞識教育搬到了課堂,我一看,天呀,時間都快來不及了,我備課的計劃全被打亂了,我說:"孩子們,這個話題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討論,好嗎?"但他們還不想停止,我只好硬性規定,孩子們才勉強地挺住了。但接下來的學習,孩子們再次不理會我,繼續對珍妮的害怕發表自己的見解,再次不讓我發言的機會,直到下課鈴聲響起,他們才戀戀不舍地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