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學內容:浙江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六課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①初步了解中國的抗日戰爭,激發其愛國主義思想。
②了解歌曲內容,抒發對二小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2、技能目標
①引導學生進行聽賞(女聲獨唱)——改編——聽賞(童聲合唱),感受速度、力度、演唱形式、歌詞、情緒等相關因素對表現音樂作品的作用。
②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誦、舞蹈、小品、歌唱等)進行歌曲表演,培養其豐富的創作能力和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對獨唱歌曲進行改編。
2、用不同的方式(朗誦、舞蹈、小品、歌唱等)進行歌曲表演。
教具準備:課件、鋼琴、繪畫用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創設情境,了解時代背景。
1、聽賞歌曲《松花江上》(電視播放vcd碟片)
問:你從歌曲中知道了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讓學生了解在中國歷史發生的一件大事——日本的侵略戰爭,從歌曲中知道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2、欣賞影片《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的部分鏡頭。
問: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些什么?
生討論回答:中國人民通過不同的方式在同敵人進行斗爭。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情況……通過讓學生“看電影”,
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欣賞歌曲《二小放牛郎》。
1、導入:你知道當時的孩子們是用怎樣的方式在抗日的呢?(站崗、放哨、送信等)今天,老師請同學們從歌聲中去聽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師講述故事(用優美、委婉的歌聲講述)——出示歌詞,投放連環畫。
問:①演唱形式?情緒?
②從歌聲中知道了些什么?
(設計意圖:有了第二環節的輔墊后進入第三環節——欣賞歌曲《二小放牛郎》,這兒用故事導入,并運用歌唱的方式,即符合此曲敘事性歌曲的體裁和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點,又符合音樂課要突出音樂性這一特點,通過教師優美、委婉的演唱,讓學生了解了歌曲的內容。)
3、創作改編歌曲——(出示歌詞)。
問:假如請你來演唱此曲?你認為歌曲應該用怎樣的情緒演唱?為什么?
生討論:第一段演唱可‘一般’(指起伏不大),因為還不知道發生什么事。第四段要激烈一些,因為在打仗……第五段要悲傷,因為二小犧牲了,第六、七段也要悲傷,不過比第五段要‘弱’一些……
問:為了讓歌曲講述得更生動,老師請同學們幫忙,為歌曲進行一次改編,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改編呢?
分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傳統的音樂教育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學生循規蹈矩,一切按教師的要求行事,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而創作教學作為一種教學領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能夠深化學生對已學音樂知識(速度、力度、情感等相關因素)的理解、運用。強化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并為下一步聽賞作準備。)
4、聽賞鐘維國改編的童聲合唱《二小放牛郎》。
問:歌曲哪幾方面進行了改編?和同學們的相比較,我們哪幾個方面的改編和作曲家是相同、相似的?
生討論:情緒——速度——力度——歌詞——演唱形式進行了改編。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讓學生對改編后的歌曲有一個完整的了解,通過與作曲家比較,讓同學們有一種“成功”的喜悅,也為了比較區別,促使他們聚精會神地去細聽和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