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姑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其中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蠶的生長過程,激發學生觀察、研究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4次蠶眠的情況 ,了解蠶的成長過程。學會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去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感悟詞句表達的感情,抓住段落特點指導背誦。
教學時間:共3課時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略)重點學習生字,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老師板書“蠶”字揭示本節課學習內容
我們中國,很早就養蠶了,古時候人們把它叫做“天蟲”,所以“蠶”字上面是個“天”,下面是個“蟲”。
2、板全課題 揭示新授內容
3、說說為什么把蠶稱作蠶姑娘?
二、了解蠶的生長情況
1、結合生活,交流對蠶的了解
指名說說自己養蠶的情況,老師可以結合學生介紹作些補充
[ 在實際生活中,多數學生都養過蠶,對蠶并不陌生,這是課堂上學習這篇課文一個很好的共同的話題,所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學習這篇課文,能自然地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使得學生對文本內容有種親切感。同時通過相互交流養蠶的情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蠶的一生。]
2、自讀課文,思考:蠶從卵變成蛾經歷哪些過程?
3、指名說蠶的生長過程,老師結合學生發言出示蠶的生長過程示意圖,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蠶卵、繭子、蠶山、蠶床,了解蠶的一生。
[課文中“蠶山”“蠶床”這兩個詞的意思學生不太懂,即使是養過蠶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太會用到這兩個詞語。這兩個詞語又不是用語言能解釋清楚的,所以可以利用相關圖片讓學生認識“蠶山”“蠶床”結合學生發言幫助理解詞義。]
4、現在,你能理出蠶姑娘的生長過程了嗎?(學生說老師板書)
板書:蠶卵
蠶姑娘
吐絲結繭
變成蛾子
補充: 蠶姑娘變成蛾子后,再產下蠶卵,然后蛾子就死去了。這就是蠶的一生。
三、誦讀課文,加深體會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老師口述第一自然段內容,出示有關圖。
2、學生看圖知道天氣暖和了,蠶才從蠶卵里鉆出來,讀好詞語“暖洋洋”。
3、學生一起背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第2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
1、老師出示4次蠶眠情況圖,讓學生觀察蠶的不同樣子,發現蠶的變化,舉手說。
2、讓學生到課文第二代第五自然段中去找有關詞語,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生動。
[從這里開始的教學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重點學習2---5小節,掌握蠶4次眠的情況,體會人們對蠶的喜愛,看到蠶長大了、變化了感到興奮、喜悅。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體會課文中語言表達的準確。]
3、學生看課文后舉手回答,老師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