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現》教案
(六)課后點評:
課后點評:
《有趣的發現》一課,是教科版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第三單元《我們去發現》活動主題一:我發現……的第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依據課程目標的要求,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巧妙地設計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他科學常識,培學生對自然現象或生活中問題的探究興趣,從中享受創造帶來的樂趣。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教師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vcd片,“星星眨著眼,月亮像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彩虹來架橋……”通過讓學生邊聽主題曲邊看畫面,使學生置身于廣闊而又神秘的宇宙空間,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教師趁熱打鐵,出示了兩張藍貓的圖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快速找出兩幅圖片上的不同之處,學生興趣盎然,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很好的體現。
二、創設情景,善于發現。
學生在了解了科學家小時候故事后,對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具體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勇于發現問題的信心。接著教師將藍貓的禮物:游動的金魚、爬行的烏龜、色彩鮮艷的盆花等分發給學生,“你仔細觀察后又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更加高昂,紛紛將自己的新發現與教師、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拔,將觀察的方法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發現問題的方法,了解了事物特有的現象,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善于發現的品質。
三、貼近自然,深入研究。
在學生初步掌握觀察的方法基礎上,教師將學生的視野引領到更大的空間,讓學生明白,世上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化,都具有規律性,這都等待著人類去發現,去研究。因此,教師設置了“大自然探秘”這一環節,用小組學習方式對“海底世界”“動物王國”“植物園”“神秘太空”四個板塊,讓學生將自己在平日學習中搜集和積累的知識、看到的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搭建了資源共享的平臺。教師注意進行適時點拔,總結出發現問題、進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拓寬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聯系生活,勇于探究。
日常生活中,你還有哪些有趣的發現?這一問題的拋出,又引起了小小的波瀾。學生將自己平日里看到的現象進行了交流,教師不時的追問,及時的鼓勵,讓學生感到自己觀察了解的淺顯,激發了學生勇于探究的欲望。
五、大膽創新,提高效率。
在進行生活中的發現這一環節時,學生將看云識天氣及動物是如何歌唱的等等現象,進行了集體交流,這部分內容正是教材中出現的,正因為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避免了在課堂上浪費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方面。如:有的小組成員在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時,其他同學不注意聽、看或提問,大大降低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總之,本課的設計很好地貫徹落實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緊緊圍繞一個“趣”字,讓學生在“趣”中動,“趣”中學,電教手段地合理應用,更使課堂設計錦上添花,使學生在發現中體驗到了不斷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