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出示:含草葉。
師:把這些詞語連起來有節奏地讀一讀,你會發現鄉下的生活真的很有趣!
生自由讀:捉蝴蝶含草葉挖野菜逮小魚
師:小朋友猜猜看,他們還會做哪些快樂的事情呢?試著也用3個字來說一說?
生1:跑到路邊的時候可以采野花。
生2:放學后可以放風箏。
生:……
師:鄉下孩子不僅能感受燦爛的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原來還可以做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誰來有趣地讀讀這些詞語呢?
生1讀
師:你讀得很準確,能讀得再有趣些嗎?
生1再讀
師:我感受到了你的樂趣。老師為你的進步豎個大拇指。
生2讀
師:你讀得很快樂。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師:小朋友一起快樂地讀一讀。
生齊讀。
師: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你最想做哪件?把他們帶到課文中再好好讀讀,哪件事讓你最快樂,把這句話多讀幾遍,也可以讀給邊上的小朋友聽聽。
生再次自由讀課文。
師:老師這有一組詞,如果能把它讀好了,課文也就會讀得更有趣了。
出示:美麗的故事
動聽的歌曲
撐圓了肚皮
樂壞了貓咪
生自由讀
生1讀
師:語速稍快一些,會讀得更好聽。
生1再讀
師:聽出趣味來了,同學們為他的進步鼓鼓掌。
生2讀
師:你讀得太有意思了,掌聲繼續響起。
師:現在你再來讀讀這些句子,會不會更喜歡鄉下的生活呢?
生繼續自由讀課文。
師:你覺得哪件事情最有趣,把這句話大聲地讀給大家聽一聽。
【教者感言】
《鄉下孩子》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作者以“鄉下孩子”的眼光,捕捉生動的形象,描繪了一組詩情畫意的鄉下孩子游戲、勞動的場面,營造了美好的意境。面對一群遠離鄉村的城里孩子,教學時,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將這種生活的樂趣悄無聲息地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鄉下生活的幸福快樂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本次教學的切入口。
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在解讀文本時,我便緊緊抓住一個“樂”字,試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巧妙地引導孩子進行反復吟誦。以下便是我在本次教學中幾點支離破碎的感受,僅此和大家分享交流:
1、創設情景,引入詩境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課堂伊始,我便出示了幾幅優美的鄉下風景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受到鄉下景色的美麗,以此激發他們想了解鄉下生活的興趣。
2、尊重學生,個性朗讀
以讀生趣,以讀生情,是本課的教學特色。《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孩子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教者應盡量放手給孩子充分的遐想空間,引導探究,在品讀中“感悟”,促使他們產生獨特體驗,并發自內心地把自己對詩句的感受有感情地讀出來,從而與文本產生共鳴。
3、賞識教育,有效評價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讀書,能讀好書。教師要以一顆善于發現閃光點的心去耐心地引領孩子大膽朗讀,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要給孩子充分嘗試與展示自我的機會。膽小的學生,不敢大聲朗讀,可以對他們說:“老師欣賞你的膽量與勇氣,敢于挑戰自己就是好樣的。大聲點,再來一遍好嗎?”一遍沒讀好的學生,可以對他們說:“你的朗讀很準確,聲音也很響亮,很好聽,如果再讀的有趣些,好玩兒些,那就更棒了,再試試看好嗎?”教師的評價中,多點商量的口吻,也許孩子會更加樂意去嘗試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