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教學設計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自由讀文。
現在我們來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連貫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誰愿意站起來讀課文?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相機正音及難讀的句子。
3、檢查字詞:游戲讀詞
蒼鷹 松鼠 長期 一雙 臺階
善跑 展翅 吸氣 失望 喝水
一級一級 歇一會兒
●充分體現低年級識字的重點,真正體現寓識于讀、以讀促讀。通過自由朗讀、分節朗讀及糾正字音,是學生真正把課文讀好,使課堂教學落到實處。
4、再次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
貼圖:青蛙、蒼鷹、松鼠圖
它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誰愿意為我們讀課文?
三、精讀感悟
1、 學習第一部分內容。(1—3自然段)
⑴指名讀1—3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⑵讀后交流:
a、青蛙對登上高山有沒有信心(信心不足),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b、這對青蛙來說容易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吸了口涼氣”說明什么?(被困難嚇住了)
(相機貼圖:高山、大海)
c、“怎么上得去呢?”是什么意思?你能換個說法嗎?
●通過變換句式和語氣,是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句意。了解青蛙要實現愿望就必須付出艱辛,努力登上山頂,除此之外,是沒有捷徑的。
▲相機出示:
這是外在的客觀困難。
這是青蛙自身條件的局限。
▲相機指導朗讀
d、這山能不能不過呢?為什么?
▲相機指導朗讀蒼鷹的話。
(3)分角色朗讀1—3自然段。(男女生分角色讀)
●學生對語文教材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努力為他們創設學習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把學習引“深”或拓寬。
2、學習第二部分內容。(4—12自然段)
(1)同桌合作讀。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
▲ 交流:
相機出示
天哪,這么高的山!
a、 讓學生體會到青蛙的自信。
b、 體會松鼠的話語中蘊涵的關心、啟發誘導及激勵。以及青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2)指名分角色朗讀,再次深入體會青蛙在松鼠關愛下心情從“失望——興奮——有信心”的變化過程。
3、學習第11自然段。
① 課中律動:體會青蛙上山的艱難。
過渡語:同學們,青蛙跟著松鼠開始登山了,你們想不想也來登山呀?好,讓我們也來跟它們一起跳。
(播放登山時的旋律,請三—四名學生戴頭飾扮青蛙,一步一步接連不停往前跳,其他學生青蛙叫)
② 學生談感受,在體驗中感受青蛙登山的辛苦:累了就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就喝幾口山泉水。(結合課文有感情地讀)
●課堂上,學生扮演青蛙,將文中的形象和實際感覺聯系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內心體驗,創設一個寬松、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在這種毫無拘束的學習氛圍中充分體驗角色的內在情感。抓住課堂上的最佳時機來指導朗讀、感悟,體現教師一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都在“演”中生成、體驗,在“讀”中感悟、深華。
4、學習第12自然段。
(1)經過千辛萬苦,它們終于跳到山頂,大海就展現在它們眼前。(多媒體出示大海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