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二)學習古詩,體會意境。
1.教師范讀古詩。
2.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從古詩中找出生字自由認讀或與學習小組間的同學互讀。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學生讀古詩(集體讀、分男女讀、小組讀、指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
6.結合掛圖,體會意境。
邊指導學生看圖邊講述:一輪紅日傍著山巔逐漸落下去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奔騰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遠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7.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哲理。
(三)朗讀古詩,讀中悟韻。
1.指導學生斷句,讀出韻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教師范讀,播放配樂朗讀帶,引導學生反復按照朗讀古詩的節奏,整體感知古詩語言輕重音,語速語調,節拍停頓的變化形式的節奏美。
3.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古詩,(自由讀、互讀、指名讀、賽讀、配樂讀)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景象,背誦古詩。
(四)作業。
有韻味地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生字,培養興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讀準字音:這些字中你認識哪些字,是怎么認識的?
3.記住字形,你會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用形象記憶法記“日”,先讓學生認識“日”最早的寫法“☉”;熟字記憶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橫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導書寫:
①弄清筆順: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
③學生書空生字,強化字的筆順。
④學生在寫字本上練習描紅、書寫。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