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板書:登鸛雀樓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