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點評
3、“鳳”字內是“又”,要和“風”區分字形。
此外,還應注意“恩”與“思”的區別。
【評課】
夏老師執教的《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是一堂識字課,在這一堂課中,我被潑水節的熱鬧場面所感染了,被學生和老師間默契地配全給震動了,更讓我驚喜的是,兩年來,我們的課題實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收獲。本堂課中,在識字教學這方面,充份體現了:應用多種識字教學的新途徑,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這一理念。本篇課文要求會認12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這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夏老師充份挖掘了課文的潛在資源,在文本的基礎上創設了多種識字的途徑,有重點,分層次,循序漸進地在老師根據文本所創設的特有情境中將生字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生字,在感興趣的課堂氛圍中認識生字,在快樂的心境中喜歡識字。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字教學的“潤物細無聲”。
一、創設學生喜歡的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進行生字教學
《難忘的潑水節》這一篇課文講了1961年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歡慶這個富有情趣的民族節日──潑水節這樣一個溫情感人的故事。周總理的到來,使傣族人民沸騰了,人們“敲起象腳鼓”“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放著一串串喜慶的花炮,迎接敬愛的周總理。課文中洋溢著的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撒滿字里行間。夏老師正是創設了這樣一個熱情洋溢的場面,在歡樂的音樂聲中,在一張張美麗的圖片中,在一段段令人歡欣鼓舞的錄像中,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參與到傣族人民的潑水節中,和他們一起歡度這美好的日子,而此時此刻課文中的生字,也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在這個潑水節上跳躍著,孩子們當然樂于去敲響他,呼喚它。所以,我們看到了,在這一堂課上,無論生字出現在哪,都沒有影響到課堂的情緒,孩子們都樂于去學習它,接納它,擴展它。就像音樂中的延長音,將課堂演繹得更加深厚,遼遠。
二、循序漸進,充分體現識字的層次
兒童認識一個生字,記住一個生字都需要一個過程,并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在夏老師的課堂中也充分地體現了出來。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一堂課中,識字教學的流程是非常清晰可見的,就是從集中識字到分散識字,再到提升識字的質量,這樣一層層遞進的過程。
在集中識字這一過程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活潑生動的方式,讓孩子們自己讀一讀生字,給了他們最大的自主權,抽卡片讀生字,提高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開火車讀生字,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最后以課文所講的主要內容為基礎把生字串聯起來,這更是與文本緊密的聯系起來,而且把生字放在了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便于學生記憶,這真是一舉數得。通過集中識字這一環節,孩子們對生字已經有了大致的認識。
本堂課中,識字教學最精彩的部份,莫過于在分散識字這一環節了。這里所認的字都分散于課堂的各個部份,讓我們體會到了課堂中處處滲透著識字教學,體現著識字教學,而且是那樣的恰當和自然,與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溶為一體,在課文所創設的特有的情境中學習生字,產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正如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