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篇之從《遠行靠什么》談“語味”和“文味”
本學期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取了本冊(二年級下期)文章《遠行靠什么》進行教學。本文是一篇說明文,簡單介紹了交通工具的發(fā)展史。文章共七個自然段,按時間順序?qū)。第一自然段寫最初的交通工具非常簡單,人們外出靠步行、騎馬或坐獨木舟。第二自然段寫后來,人們靠馬車和帆船出行,走得就比原來快,比原來遠了。第三自然段寫二百多年前蒸汽機的誕生,推動了火車、輪船的發(fā)明。第四、五自然段寫不久以后,汽車、軍艦、快艇、飛機誕生了,它們得益于內(nèi)燃機的發(fā)明。第六自然段寫現(xiàn)在陸、海、空高科技的交通工具。文章條理性強,語言簡練準確,內(nèi)容豐富有趣,很受學生喜愛。
雖然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很喜愛的,但是如果沒有好的教學設計,依然無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本堂課上完后,產(chǎn)生了較深的挫敗感,有老師提出質(zhì)疑:這樣一篇說明性質(zhì)的課文,如何上出語文味,而不是上成常識課?這讓我有了深深的反思。下面,我將從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兩方面談一談課的得失,以及自己對上好語文課的一些學習和看法。
一、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我著重考慮以下幾方面:
1. 以交通工具演變的過程為切入點,以時間發(fā)展順序為主線,全面鋪開教學,然后抓住其中蒸汽機和內(nèi)燃機產(chǎn)生對交通工具發(fā)展的推動,讓學生體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將走得更遠。
2. 以朗讀為主,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變化。朗讀的形式也有多樣化,有自由輕聲朗讀,有默讀,有指名讀,有齊讀、賽讀等,還有重點段落的回讀,讓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3.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設計上就體現(xiàn)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自主搜集資料,自主對比理解文章中感受較深的句子段落等。
二、教學反思
就因為在上之前極力想把握好文章的主線,沒想到反而導致整個課堂缺乏了生氣。一開始就引領學生沿著教學主線走,預設了太多,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受限制。而我對文本的處理也很主觀臆斷。沒有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年齡特點;剡^頭來想,如果設計一些新穎的學文方式,如采用競賽式分組分工學習再匯報,指導朗讀等,課堂氣氛才會被調(diào)動起來。另外對學生的引導耐心不夠,還應該多注意沉下心來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捕捉可以為課堂所用的信息,機智地應對,這樣才能讓課堂生成出更多精彩。
三、怎樣習得“語文味”
呂老師常常這樣指導我們:“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味。”起初,這句話并沒給我留下太多印象,因為一門心思認為,語文課當然就有語文味,直到這次教學完《遠行靠什么》之后,我算是徹底知道了課堂原來是真要有語文味的。
通過思考,我想“語文味”這三個字,可以分解成兩個詞:“語味”和“文味”。所謂語味,就是對字詞、句段等語言的品析和品讀;而“文味”則是對于課堂師生文采的高一級要求,教師語言的美和學生語言的美共同構成“文味”。而《遠行靠什么》的失敗,正是缺少了這個 “語文味”。那么如何才能讓課堂重新充滿語文味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這樣幾方面去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