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說課設計
孩子眼中的世界永遠是那樣的純凈,那樣美好,以兒童的眼光設計孩子的課文,讓那小小畫筆傾注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稚嫩的畫面,一顆顆創(chuàng)新的種子在萌芽。我說課的題目是《畫風》。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畫風》以一個有趣的題目,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塑造了三個敢想敢問、善于思考的兒童形象,所以編者才將本課安排在二年級下冊“用心思考,勇于創(chuàng)造”這一單元之中。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同時考慮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將《畫風》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讀懂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chuàng)意。
能力目標: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設定“朗讀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創(chuàng)意”為教學重點;“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法的選擇
語文教學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本節(jié)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根據(jù)二年級學生實際情況,設立了“讀——悟——說——畫——寫”的學法導向,層層推進教學,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厭學為樂學,我采用了簡筆畫教學,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以及動口說、動手畫、動筆寫,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說中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畫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寫中感受文字魅力。努力創(chuàng)設出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教學行為策略的運用
(一)趣味識字,做好鋪墊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本課要求認識的7個生字中有6個出現(xiàn)在課文人物的姓名中。于是,我通過課件出示三個小朋友的頭像及名字,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如果喊對了,小伙伴就會回應。就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過程中記住了生字。同時,我還讓他們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些字,把識字融入到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去,更進一步地激發(fā)了他們識字的熱情。比如:生字“宋”,因為是我的姓,所以學生非常熟悉。姓“陳”的學生我們班有12個,所以他們見到這個字非常親切。
(二)深入理解,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思維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所以在引入新課后,我提出問題:“三個小朋友動腦筋,想辦法,用不同的方式畫出了風。他們到底是怎么畫風的呢?請大家用筆把他們畫風的句子勾畫出來。”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首先得通讀全文,了解每個小朋友的態(tài)度、觀點;再動筆勾畫三個小朋友畫風的不同做法。手眼口并用,讓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又進了一步。
在了解了三幅畫后,我問學生:“你們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孩子?為什么?”學生開始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喜歡宋濤,因為他善于提出問題,是他提出畫風的!”有的說:“我喜歡趙小藝,因為她善于動腦筋,是她第一個把風畫出來的!”有的說:“我覺得陳丹也很可愛,雖然開始她說畫不出風,害怕難題,但是她善于向別人學習,最后也成功了!”我又問:“這些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從課文中找一找,讀一讀。”學生在領悟了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后,對每段對話也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處理。通過這一部分的對話,學生體會到了遇到難題要肯動腦筋,朋友之間要互相激勵、互相啟發(fā),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共闖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