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案例
第一小節:小作者真是有愛心的孩子,他首先把自己的愛心送給了誰?為什么?你認為這一小節應該怎樣讀最合適?你能讀得更有感情嗎?
第二小節:小作者很細心,這一次他把自己的愛心送給了誰?這次的理由是什么?這一小節怎樣讀最能表達小作者的感情?
第三小節:你自己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小節,看你能發現什么?交流自己的發現。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作者這么多美好的愿望,真是令人感動。你小聲地來讀一下這三個小節,體會一下作者那顆善良的心。
小組同學每人一小節,比比賽,誰讀得最有感情。
(4)背誦
根據板書的提示進行背誦。師生分開接背。
3、拓展創作
小作者這么多美好的愿望,感動了老師,相信也一定感動了你們。你也一定很想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用它來畫什么?你能像小作者那樣創編成兒歌嗎?
4、作業:創編詩歌,以《假如》為題自由創作。
5、總結:
《假如》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我們也要做到像詩中的小作者一樣,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6、板書設計
23 假如
馬良 縮著 遙遠 尋食 哭泣 健康 操場 身體
教學后記:
在教授這節課的過程中,以人文化的思想,是同學們受到一定的熏陶。文中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我們也要做到像詩中的小作者一樣,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教學反饋:
學生產生許多共鳴,也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沖動。這都要建立在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像的空間,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
本節課我先以用“假如” 造句的形式來導入課題,再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尋小詩人的愿望。再細細的分析每一小節。語文課堂應該是讀、寫、說三者的結合。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想要讓學生在讀,寫,說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就是要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有體會的讀,以求達到與文本的共鳴;寫,就是讓學生仿寫課文,仿照課文,寫寫自己的心愿;說,就是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說為什么小詩人要這么做,讓學生自己去解讀文本。整堂課的設計都希望學生可以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與文本,與教師進行對話。
在上課之前一直擔心孩子們,會不會緊張?可是事實是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孩子們表現的很不錯,要是說這堂課沒有出彩,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整堂課感覺都是在一問一答的情況下發展著。老師問,學生回答,老師再問,學生再回答,F在想想,這樣的模式下,缺少了許多的靈動性。學生在老師的所謂的引導下走進了文本,學生的理解遵照了老師的意圖。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氣氛看來是很和諧。但是看似精彩實則不然,孩子在教師的步步調控下走進了教師布置好的情境當中,缺少了自由思考的空間。而是定勢在老師的思考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