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太陽”》教學實錄
導入時,我通過給孩子講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一下子把小時候的愛迪生帶到了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使他們很快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接著,揭示課題后,我引導學生質疑:讀了課題后,你的腦海里冒出了哪些問題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的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
課文中有許多詞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在第一課時不能很透徹地理解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后面的課文學習。因此在學習生字新詞時,我采取分類出示詞語的方法,把可以用同一種方法理解的詞語放在一起。如,“焦急”“痛苦”“自豪”這三個詞兒,都可以用給它們找近義詞或反義詞的方法來理解,放在一起出示,給學生提供了理解上的方便。而“無可奈何”“一本正經”這兩個四字詞語,在指導學生讀正確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把它們放到具體的語境中來體驗。如,出示句子:“媽媽痛苦地呻吟著,爸爸無可奈何地搓著手,愛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著媽媽。”學生在讀句子時,會情不自禁地突出詞語“無可奈何”,這時,老師趁勢問:“媽媽那么痛苦,爸爸有辦法嗎?那你知道什么是無可奈何嗎?”學生很自然地就說出了答案:“無可奈何”就是沒有辦法的意思。通過這種方式理解詞語,降低了理解難度,學生更能深刻體會。同時,把詞語放到課文的句子中來理解,在理解了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讀好句子,兩者相得益彰。
整節課遵循語文課堂教學規律,由字到詞,到句,再到篇,層層推進,突出訓練點,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切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