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從軍》教學反思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
花木蘭這個名字早已耳熟能詳, 而木蘭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傳誦不衰。本文通過描寫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顧全大局、為國分憂的優秀品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尤為如此。因此,在上課之初我要求“盡情地讀,大膽地說”。“看誰得到的花最多?”話音剛落,許多學生就已經躍躍欲試了。
在上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她(木蘭)是怎樣一一說服家人的呢?為了切身體會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和她對家人的熱愛,此時運用“模仿表演”請大家展開想象,演一演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替父從軍的?這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寬了學生思維,鍛煉了思維能力。
其次,我把學生帶入第二個片段“木蘭說服了全家,穿上戰袍,裝扮成小伙子,告別了家鄉和親人,隨著大軍到邊疆打仗去了。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木蘭為國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軍。”我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和比較讀來感受這位毫不遜色于男兒的巾幗英雄,學生不同的語速和語調體現了他們對課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寫了花木蘭軍營生活和作戰情況,只以“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木蘭為國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軍。”這一句輕輕一點,但內涵十分豐富,啟迪讀者的聯想——多年征戰,時間長,戰況烈,對于一個女孩子又談何容易!
學生們敢于“盡情地讀,大膽地說”,我感到非常的高興,這不僅說明他認真地參與了,而且積極地思考了。從這節課里,我看到了有收獲的不僅是學生,我 同時也有了很大的收獲。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
教學片段:
老師:一天,朝廷下達了緊急征兵的文書。木蘭見到上面有父親的名字,焦急萬分。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這兩個句子中同一字組成的不同的詞語嗎?
學生:“緊急”和“焦急”。
師問:他們一樣嗎?
生1:不一樣,緊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須馬上去辦。
生2:緊急就是說一刻鐘都不能拖延了,必須馬上去辦。
生3:課文中就是說,征兵很緊急,說明戰爭前線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師:同學們說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著急的意思,焦急萬分就是非常非常的著急,已經著急得不行了;
師繼續:那課文中誰在著急,她到底著急什么呢?
生1:是木蘭著急,她著急爸爸年老多病,如果讓爸爸上戰場的話,不僅沒有作用,而且可能爸爸會被敵人殺掉,丟了老命回家;
生2:我要補充,她還著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參軍;
生3:我還要補充,木蘭還為自己著急,爸爸不能去,弟弟不能去,而自己又是個女的,而女的規定是不能參軍的,所以她很著急;
師:對啊,木蘭還真是著急啊,為爸爸著急,為弟弟著急,為自己著急,但雖然如此,她還是很想——出示卡片:為國為家分憂
師:你覺得木蘭是個怎樣的人?
生:非常愛國;
生:也愛自己的家人
生:我覺得她愛家人,也愛祖國,
師:于是她最后終于說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學生連讀兩遍。
她會怎樣去說服呢?同桌互相練說。
片刻之后,學生交流。
反思:
孩子敢于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疑問,我感到非常的高興,這不僅說明他認真地參與了,而且積極地思考了。新課程倡導師生共同成長。這節課里,有收獲的不僅是學生,老師同時也大有收獲,很受啟迪,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花木蘭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記憶里,成了他們崇拜的偶像。學生樂于學習字詞,敢于想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孩子們的回答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感慨萬千。人的生命演變正如季節變化一樣,時序是不能變更的。兒童時代是人生的早春,這是一個想象豐富、充滿夢幻的時期。受孩子們的啟發,反思今天的教學,已不能再簡單地理解成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的流程也不再是簡單地教,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豐富得多。另一方面從教師設想、計劃的教育過程到實際進行著的過程,從教到學,學生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強調課堂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如出現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預見的情形,成了本堂課的精彩之處。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突發性的問題,五花八門的回答,要善于傾聽,敏銳感受,準確判斷最有價值的新鮮信息,抓住時機,根據實際態勢及時作出抉擇,在教與學的平臺上,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