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北師大版二年級植樹的季節擴展資料
世紀偉人與植樹節
孫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1893年,他在《上李鴻章書》的政治文獻中就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1924年他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反復強調:“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樹,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舉行植樹式。以后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23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我國的3月12日為植樹節。每年3月12日作為植樹節還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
我們緬懷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我們同樣深深懷念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他是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倡導者和帶頭人。1981年,我國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洪災,鄧小平同志專門就林業問題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最近的洪災涉及到林業、涉及到森林的過量采伐;看來寧可進口一點,也要少砍一點。小平同志還說,中國的林業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他提議,是否可以規定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比如三棵或五棵樹,要包栽包活,多者受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在實施國務院《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決議》的頭一年,小平同志對工作人員說:“植樹節快到了,我們家每人至少要裁三棵樹,要包栽包活。”植樹節那天,他帶領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種下一株株松柏。之后,不僅在北京,全國各地都先后留下鄧小平同志植樹的身影。每年植樹節,他身體力行,堅持了11個春秋,一直到他85歲高齡,古今中外很少有這樣的人。1984年鄧小平同志來廈門視察時,曾在廈門萬石植物園植下一棵千年樟樹。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20年,堅持100年,堅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傳下來。”
——本文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二年級下冊
大自然也需要生存
怎樣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呢?
首先要樹立一種正確的觀念。實際上,人類的力量遠比人類自己想象的小得多。但是人類曾經將“欲與天公試比高、人定勝天、戰天斗地、戰勝自然、控制自然……”等口號喊得震天響。而自然界作為一個大系統、大生命,人類豈能消化得了呢?我們可以把大自然看成是一張網,而人類只不過是網上的一根繩,人類在網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波及自身,并且是牽一發而動整張網。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回報,否則必然遭到自然的報復。如同戰爭沒有贏家。同樣,人與自然對抗更沒有贏家。人類畢竟不凡,已經在反思自己的行為。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了各國政府首腦級別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與地球簽定了“天人合一之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們還要有正確的行為。過去人類把自己的需求永遠放在第一位,而無視自然界的對策。自然界也有對策嗎?有。它的對策是獲得“最大的保護”--力圖達到對復雜生物結構的最大支持。既然這樣,我們人類應該節省大自然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