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問教案(通用3篇)
不懂就問教案 篇1
教學課題不懂就問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 認讀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2、 自主閱讀,粗知文章的主要內容3、 學會利用工具書,聯系圖畫或請教他人的方法理解新詞的意思。教學重難點認讀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學會利用工具書,聯系圖畫或請教他人的方法理解新詞的意思。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文錄音,掛圖教 學 過 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及重點關注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簡介孫中山,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互動識字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四、指導書寫,鞏固字形1、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2、 相機表揚收集資料的學生3、 簡介孫中山4、 板書課題1、 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2、 小黑板出示子都要求3、 巡視輔導,照顧個別學生4、 檢查自讀情況5、 組織猜字游戲1、 指導朗讀,注意將課文讀流利2、 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鼓勵學生獨立分析字形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記生字并提示寫字的姿勢1認真看圖,認識孫中山2課前查閱資料的同學介紹孫中山3讀課題1、 聽讀課文2、 聽要求,讀要求3、 按要求自讀課文,同桌互抽讀生字,小老師幫助有困難的同桌。4、 全體、小組、個別認讀生字,互相糾錯;個別輪讀課文,互評。5、 猜字游戲1、 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流利,邊讀邊想,從課文里我們知道了什么。2、 自由說互記生字,練習寫字養成課前收集資料的好習慣,了解孫中山,為學習課文打基礎。自讀課文,自主識字,互動學習游戲激趣,鞏固生字整體感知,了解大意自主分析字形,養成樂寫,愛寫的好習慣教學課題不懂就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自主閱讀,自主提問,在課文中積累詞語與同伴分享學習的快樂自主提問,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學習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教學重難點自主提問,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學習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教學準備詞語卡片小黑板教 學 過 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及重點關注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合作學習,讀懂課文二,交流收獲,加深理解三,精讀課文,體會感情四、名言積累,拓展學習五、教學效果評價1, 提出朗讀要求2, 提出小組學的要求,不懂的問題打上記號3, 進行學法指導4, 組織學生善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1, 學了課文,你學到了什么2, 讀了故事,你覺得孫中山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兒知道的3, 當你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你怎樣做?1我們學了課文知道孫中山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讀課文呢2重點指導6自然段3指導學生養成帶著體會讀課文的好習慣。1、 參與小組展示。2、 出示收集到的名言。1、 指導學生抄寫詞語。2、 摘抄好詞佳句。3、 齊讀課文。4、 可能提出的問題:“私塾”“戒尺”“厲聲”為何要壯著膽子?先生為什么厲聲地對他說話?5、 小組運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全班匯報交流。6、 學生交流匯報。老師引導哪些問題是需要弄明白的?哪些是重要的?1、 談談自己對“學問學問,不懂就問”的理解。2、 交流討論1、 用心體會,感受孫中山先生的情感,并讀出自己的理解。2、 體會朗讀。3、 懂得用心朗讀體會,邊讀邊想。在小組內交流名言學生抄寫。養成互助交流、合作學習的好習慣。合理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留給學生自己討論。交流互助養成習慣。朗讀感悟,體會課文重點。交流中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鞏固積累。
不懂就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3個生字,認識多音字“挨、背、圈”,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初步了解略讀課文學習的基本要求。
3.默讀課文,能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并簡單表達對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
學會會認字和會寫字,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理解孫中山回答同學的那句話,學習他的勤學好問的精神。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理解為什么孫中山寧可冒著挨打的危險,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直接導題,了解人物。
質疑課題:
1.板書課題:不懂就要問
2.質疑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心中會產生哪些疑問?
預設:課文里是講誰不懂?哪兒不懂?要問誰?“不懂就要問”是誰說的?他為什么要這樣說?……
3.課件出示孫中山頭像,學生根據自己的印象說說:你知道這是誰嗎?(孫中山)
人物簡介:孫中山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稱為國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
談話過渡: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孫中山先生小時候的一件事。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設計意圖】
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要更多地放手學生自學,教師出示自讀提示,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讀書,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閱讀能力。
3.獨立學習,提出質疑。
(1)這篇課文同學們都預習過了,現在請大家放開聲音讀一遍課文,讀完之后,想一想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2)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3)根據學生交流,教師梳理主要問題:
①“照例”是什么意思?
②“先生”是誰?
③“戒尺”是什么?
④什么是“私塾”?
⑤為什么孫中山問問題要壯著膽子?
⑥為什么孫中山問問題其他同學都嚇呆了?
……
同學們有這么多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爭取把這些問題都弄明白。
【設計意圖】
通過自讀自悟,自學課文,找到自己學習中的的困難,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決。鍛煉了學生自學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4.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背誦照例圈出一段練習糊涂嚇呆戒尺厲聲挨打清楚
(重點指導生字“誦”為平舌音,“楚”為翹舌音;前鼻音“圈、段、練”,后鼻音“誦”等。)
②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指導讀有關動作的詞語:背誦圈出練習
(2)學習多音字:挨(āiái)背(bēibèi)圈(quānjuàn)
練讀句子,找發現: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①孫中山笑了笑,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挨(āiái)
āi1>依次,順次:挨門逐戶;2>靠近:挨近、肩挨著肩。
ái1>遭受:挨打、挨罵;2>拖延:挨時間、挨延。
②學生讀熟了,先生就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背誦。
背(bèibēi)
Bèi1>身體后面從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2>物體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3>用背部對著,與“向”相對:背光;4>向相反的方向:背道而馳;5>避開,離開:背地、背井離鄉;6>憑記憶讀出:背書、背誦;7>違反:違背。
bēi人用背馱東西,引申為負擔:背負、背包。
③接著,先生在孫中山的書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孫中山念一句。
圈(quānjuànjuān)
quān>1環形,環形的東西:圓圈、花圈、圈套、畫圈;2>周,周遭:跑了一圈兒;3>畫環形:圈閱、圈點、圈定。
juàn養家畜的棚欄:圈舍、圈養、圈牢、豬圈。
juān關閉起來,用柵欄等圍起來:把雞圈起來。
練讀一讀。
①妹妹挨(ái)打了,她很委屈,跑過來挨(āi)著我坐下。
②放學路上,弟弟背著背(bēi)包,一邊走著,一邊背(bèi)誦古詩。
③王小明用紅筆在書上圈(quān)出了一個不懂得詞語:羊圈(juàn)。
(3)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私塾】極短的時間。
【照例】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
【霎時】認識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對事物一點兒也不明白。
【戒尺】 連烏鴉麻雀的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
【糊里糊涂】形容自得其樂或自以為是的樣子。
【搖頭晃腦】舊時教師對學生體罰時所用的木板。
【鴉雀無聲】依照慣例或常情。
(4)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5.再讀課文,了解內容。
1.出示問題:
(1)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么?(課文寫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里讀書,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而大膽向先生提出問題的故事。)
①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兩幅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上的內容。
②看插圖分別對應了故事中的哪些內容。
③借助插圖,分步把故事的內容說清楚。
①認真對課文。
②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說說故事先講了什么,接著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③把各部分內容連起來,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對孫中山“不懂就問”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孫中山“不懂就問”反映了他勤學好問的精神。)
方法指導(一):(從孫中山的角度思考)
①私塾先生是非常嚴厲的,為什么孫中山還要壯著膽子問先生?
②當先生拿著戒尺厲聲問孫中山的時候,孫中山害怕嗎?
③從孫中山“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
方法指導(二):(從同學們、私塾先生的角度思考)
①同學們被孫中山的提問嚇呆了,他們會怎樣想?
②先生為什么會打破習慣把書中的道理講給同學們聽?
2.根據提示,學生自讀課文,完成相關問題。
三、研讀課文,交流展示
1.教師補充資料:
(1)私塾:在孫中山小的時候是沒有學校的,想上學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個時候由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一般只有一個教師,采用個別教學,沒有教材,也沒有學習的年限。
(2)先生:那個時候稱呼老師為“先生”。先生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一切都得聽老師的,學生不許多問。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讀課文,看課文插圖,對比想一想,同學們的表現與先生的態度怎樣?
(2)當孫中山提出問題后,學生的'表情有什么變化?先生的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
(1)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里是怎樣讀書的?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孫中山小時侯在私塾讀書。那時侯上課,先生念,學生跟著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學生讀熟了,先生就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背誦。至于書里的意思,先生從來不講。
讀句子,說說從中能感受到什么?(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學生讀書比作唱歌,形象地寫出了學生讀書的狀態。從“從來不講”我了解到當時先生是怎樣教書的。)(板書:私塾讀書從來不講)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你也來仿寫一個這樣的句子。(我像小蜜蜂從花叢中采蜜一樣從讀書中獲取知識。)
(2)孫中山小時后的學習怎樣?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一天,孫中山來到學校,照例把書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學的功課。
讀句子,說說從中能感受到什么?(“照例”寫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學的功課”對于孫中山來說不是偶然的。)
(3)孫中山想:這樣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壯著膽子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么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
讀上面的句子,說說你了解到什么?(孫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問。“壯著膽子”說明當時的教學方法不允許學生提問,孫中山這一問可要冒著被戒尺打的風險呢!)(板書:糊里糊涂背沒用壯著膽子講講)
(4)對于孫中山的提問,同學們有什么表現?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說說讀句子后了解到什么?(“搖頭晃腦”寫出了同學們讀書時的狀態。“嚇呆了”寫出了當時同學們表情的變化,從“鴉雀無聲”可以感受到當時問題的嚴重性。)
拓展交流:孫中山向老師提問,把同學們嚇呆了,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想一想,同學們此時會想寫什么?(同學們會想:孫中山膽子真大,先生肯定會揍他的。)(板書:同學們嚇呆)
(5)對于孫中山的提問,先生有什么表現?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先生收起戒尺,擺擺手讓孫中山坐下,說:“我原想,書中的道理,你們長大了自然會知道的。現在你們既然想聽,我就講講吧!”
先生講得很詳細,大家聽得很認真。
讀一讀,說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什么?(先生的表現說明先生并沒有生氣,而是對孫中山主動提問表示了贊揚與肯定,并耐心地講解。)(板書:先生講得認真)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自己讀文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小組交流。
(2)小組代表發言,全班交流,教師引導。
5.你對孫中山不懂就問的看法是(A)
A.孫中山不懂就問的態度和勇氣,值得我學習。
B.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也要敢于去問。
C.孫中山不尊重老師。
6.教師小結:孫中山當時就有寧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學好問的可貴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設計意圖】
有感情朗讀是學習語言文字,駕馭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表達思想、發表見解的重要途徑,三年級學生應該培養有感情朗讀的能力。
四、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全班交流)
這篇課文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里讀書,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而大膽向先生提出問題的故事。贊揚了孫中山不懂就問的態度和勇氣和勤學好問的精神,啟發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要敢于去問。(板書:不懂就問勤學好問)
五、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學習時明知可能挨打,還是向老師提問的故事,反映了他學習主動、喜歡刨根問底的好品質。我們要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學習孫先生“不懂就問”這一良好的習慣。
六、主題延伸:
1.提出問題:讀了本文,我們懂得了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敢于去問。此時,課文中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寫在下面,然后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1)學生自由書寫。
(2)全班交流。
(3)教師小結:孫中山小時候讀書背誦,不糊里糊涂,能夠自己提出問題,正如名人所講“讀書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里,孫中山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問,他認為“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種“勤學好問、讀書求理”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2.積累格言,明讀書道理。
同學們,我這里有一些關于讀書方面的格言,請你用心讀一讀,悟一悟,定會有收獲。
(1)奮發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2)蜂采百花釀佳蜜,人讀萬卷知深理。
(3)書聲歌聲聲悅耳,粉筆鋼筆筆生花。
(4)恒心搭起通天橋,勤奮撥開智慧門。
(5)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6)千古文章書卷里,百花消息雨聲中。
(7)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來自勉呢?
本課推薦閱讀《童年的問號》《不懂就問》
(一)閱讀《童年的問號》思考:
1.文章寫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如果有興趣,查閱資料,了解:蘋果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飛向天空呢?壺蓋為什么要跳舞?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二)閱讀《童年的問號》思考:
1.你要向列寧學習什么?
2.你讀懂了嗎:屎克螂為什么要把糞球滾到窩里去呢?
八、當堂檢測(選做)
九、課后作業(選做)
1.推薦閱讀《童年的問號》《不懂就問》,完成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私塾讀書從來不講
不 糊里糊涂背沒用
懂敢于 勤學
就 壯著膽子講講——同學們嚇呆
要提問 好問
問 先生 講的認真
不懂就問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在教學設計中,聯系課程標準,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兒童的認知規律設置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時,緊緊圍繞“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疑,讀有所得,真正感受到讀書的收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及時評價,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養成勤于動腦、善于思考、自覺獲取知識的習慣。
不足之處: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發言、交流和傾聽習慣的養成教育。要培養學生用洪亮的聲音、清晰的語言,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探究交流中文明有序地發言,認真、專注地傾聽別人的發言。
不懂就問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不懂就問》(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對于這個課題,你是怎樣理解的?能談談你的想法嗎?
有了不懂的問題就要及時地問,及時地解決。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小組內互幫互學,
2.學習生字:用舊字加偏旁方法記——私、誦、思、例、段、糊、涂、嚇、晃、呆、鴉、厲。重點討論一雀、既、養怎樣記。
3.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組內互讀,讀通、讀順。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請你再來讀一讀課文。看看從課文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交流:你讀懂了什么,從哪句話讀懂的?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當學生答道“知道了孫中山養成了不懂就問的好習慣”時,出示:
先生講得很仔細,大家聽得很認真。從此,孫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動地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①誰能再來讀一讀? (指兩三名學生讀一讀)
②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嗎?
③ 讓學生觀察這段話用了幾種標點符號,反復地讀一讀,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一樣。
④ 我們認識了逗號與句號,從現在開始再寫話時要正確地運用逗號與句號。
(2)你還知道了什么?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3.討論: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學生提出課文中不懂的地方,全班討論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由教師解決。
如當學生提出為什么“孫中山的提問把同學們嚇呆了,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昵?”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讀第1、4自然段。
a.由學生解決問題:因為在私塾里,從來沒有人敢向先生提問題,而且先生也很嚴厲。
b.你是從哪兒體會到先生是很嚴厲的? (學生讀課文中的句子:孫中山壯著膽子站起來、同學們嚇呆了、先生厲聲問道)
(2)對于課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樣做的?指名說一說。(肯定那些在書中做記號的學生。)
(3)在以后的讀書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歡的記號將它們標出來,這樣能方便問題的解決。(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4)評議:剛才同學們提了很多的問題,你要動腦筋想一想在這些問題中,哪些問題是重要的,哪些問題不重要,今后學習課文時就會提問題了。(培養學生善于提問題的能力)
4.學習了課文,我們對孫中山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現在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嗎?指名說一說。
四、作業設計。
請你任選其中的一個作業:
1.你還知道孫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講給我們聽聽好嗎?
2.我們都知道周恩來先生小的時候說過:“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你還了解哪些偉人小時候讀書時發生的事?請你找資料說一說。
3.在我們周圍也一定有一些學習上表現特別突出、值得你學習的同學, 你發現了嗎?能說說他們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