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潑水節評課(精選2篇)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 篇1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因為學生無法感受,所以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空白的過程,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為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我的具體感受是: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于這點,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學生看完后,朱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錄像很精彩,如果你在潑水節現場,你會把水潑在誰身上呢?”巧妙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激起了學生說話的欲望。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歡樂的潑水節評課 篇2
評課內容
二(3)班 歡樂的潑水節
值得
借鑒處
一、憑借影像,感悟歡樂
雖然現在的課堂呼喚回歸,鼓勵孩子張開想象的羽翼,感悟語言,但潑水節離學生的生活遠之又遠,學生知道的少之甚少,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要想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學生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因此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話時,周老師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他們邊看邊傳出陣陣歡笑,感受到了傣族人民潑水節的歡樂氣氛,同時學生的情感被喚起來了!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
二、生生互動,體驗歡樂
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語言傳達自己的情感。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第二段準備部分時,周老師緊緊抓住“提、端、滴、撒”這些動作,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做,動一動,再讀一讀,從而感悟文章用詞的精當,體驗文本蘊涵的情感。教學潑水部分時,周老師抓住潑水時的動作,讓學生邊讀邊做一做動作,孩子的興奮早就藏不住了,教室里一片歡騰,孩子讀得身臨其境,進入了角色,動口,動手,更是動情、動思,肢體的“互動”與思想情感的“互動”有機結合起來。
三、模擬采訪,交流歡樂
楊再隋教授說過:“引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過程,教師要適時地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體驗課文的情感因素并與之共鳴,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是教學的重點,學生的情感不能僅停留在潑水情節表面的快樂,隨著課文的學習,學生的情感也應步步遞增,同時怎樣理解“吉祥如意”這個學生只可意會、不會言傳的詞語意思。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潑水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別人表達著美好的祝福,周老師根據插圖,設計了模擬采訪活動,讓學生如臨其境,深刻領悟潑水的象征意義,領悟傣家獨有的風情。在采訪中,學生已把書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商榷處
1、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停留在字詞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把哪個詞語讀好了,情感也就出來了。
2、在教學第三自然時教師說到了“依依不舍”“流連忘返”兩個成語,學生不知道,這時教師可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積累。
3、課題是“歡樂的潑水節”,重點是要讓學生感受潑水的歡樂場面,因此在教學“潑水”這部分時,可以多花點時間。同時學完第二段時,可以進行一個背誦的訓練,以填空的形式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背誦,再全體背誦。
修改建議
1、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三部分時,周老師設計了采訪,但只采訪了兩個同學,我會根據課文內容,針對不同的對象多采訪幾個人物,同時采訪活動結束后,我會設計這樣的說話訓練:我想把清水潑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我想把清水潑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我想把清水潑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我想把清水潑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我想把清水潑在 身上,祝 。 讓學生更深地明白傣族人民用這種獨特的過節方式,表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興呢!這是一句反問句,我會讓學生換一種說法,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3、在朗讀指導時我會抓住課文的重點詞語,采用多樣的朗讀形式進行訓練,如個別讀、比賽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等,讀后教師還要注意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婁葑二中心科教處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