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教案識字(精選3篇)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教案識字 篇1
這篇課文屬于看圖讀韻文識字,它吸收了傳統識字教材的編寫經驗,將同偏旁的字寫在一起讓學生認讀。課文以偏旁帶字的形式列出了兩組詞語。本課時主要學習第一組字、詞,其中有一些是“鳥”旁,有一些是“隹”旁,但都表示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時,我努力讓學生進入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興趣盎然地加入到學習活動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一、布置預習,自主學習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搖籃。課前,請學生按以下要求進行預習:①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并想想用什么辦法記住這些字;②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文中鳥兒的特征;③選你最喜歡的一種鳥兒畫下來,做一個鳥兒的頭飾;④搜集有關這些鳥兒的故事。這些預習要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促進了學生探求的欲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老師興奮地告訴學生: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好朋友,你們看,他們是誰?同時,展示課件: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烏鴉、海鷗、杜鵑、麻雀、老雕、大雁紛紛出場了。學生如臨鳥的天堂,興奮極了,迫切地想去觀察、了解,學習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了。
隨即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鳥兒的一些詞語,然后出示“鳥”,讓學生說說鳥字旁的字有哪些。(學生已學過一部分),再告訴學生還有一個表示長尾巴的鳥的部首“隹”,讓學生認讀。
三、合作學習,提高認識
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文中的六種鳥兒,學會鳥兒的名稱,我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學習,開展多種活動,提高了學生對生詞的認識及對鳥兒的了解。
1.認識生詞。
開火車,給鳥兒找座位,猜謎語。通過這些游戲,學生很快認識了鳥兒及有關鳥兒的詞語。
2.比比誰的耳朵靈。
播放各種鳥兒的叫聲,猜猜分別是誰,看誰的耳朵最靈。
3.自我介紹。
拿出自己畫的喜愛的鳥兒圖片,戴上親手做的頭飾,向伙伴們介紹“自己”的特征及愛好。
4.說話比賽。
說一句話,用上這些鳥兒的名稱,說對一句得一顆“☆”,說得好得兩顆“☆”,比一比哪組得的“☆”最多。
5.講鳥兒的故事。
分組練講有關鳥兒的故事,推選一名代表,小組同學幫助準備,然后參加大組比賽,評選“最佳故事員”。
四、展開想象,識記字形
在識記生字時,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積極創造,采用編故事、畫圖、說間架結構等多種方法記住字形,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充分感受創造的愉悅。
五、拓展延伸。不斷探究
當學生充分認識文中的鳥兒后,我又啟發學生想想:你知道鳥的王國里還有哪些成員?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許許多多鳥兒的名稱后,我抓住契機,鼓勵學生:這些鳥兒有什么特征呢?請小朋友課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出一份小報,與大家交流。這樣,使學生的目光跳出課本,去進行新的探索。
本堂課,給了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通過他們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教案識字 篇2
目標:
1、學會本課的兩個生字,了解12種動物的名稱。
2、對照插圖,認識動物的樣子,建立起名字與事物的聯系,豐富學生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進行保護動物的教育。
3、正確誦讀韻文。
重難點:建立起動物名字與事物的聯系,正確誦讀韻文,規范書寫生字。教學準備:課件、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聽,這是什么聲音。(運動會場景)
2、原來動物樂園要召開運動會。小動物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填寫報名表,都有那些小動物參加運動會呢?(出示課文插圖)
3、不認識小動物的名稱什么幫它們呢?還好,這些小動物的名稱都藏在課本識字6里。(板書課題)
二、學習詞串。
1)過渡
2)借助拼音讀。
1、請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每一個字音讀準。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幫助指正。
2、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那些詞語的讀音。(出示生字圖)
3、把這些詞語借助拼音再練習幾遍。
4、誰會讀第一組詞串。(指名讀,學生分組讀詞語)
5、請小老師領讀。
6、開火車讀。
3)去掉拼音讀。
1、如果去掉拼音,你會認嗎?自己試一試,不會的可以小聲的請教同桌。
2、指名讀。
3、小組讀、點著讀。
3)圖文對應讀。
1、為了確保幫小動物報名成功,我要先考一考你們,請小朋友把這些小動物的名稱貼在它們的照片下面。(出示鸚鵡、仙鶴、麋鹿、棕熊、袋鼠的圖片,學生貼詞語)
2、來,看著小動物的照片,我們再齊讀這些詞語。
三、讀韻文
1、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保護動物,維護生態平衡,也是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自己,想一想,怎么讀出對小動物的喜愛呢?自己試一試。(學生自己練習)
2、指名讀。全班讀。
四、練說話。
1、哎呀!小動物都有些著急了。你準備給那位小動物報名,給它報什么項目,為什么?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學生練習)
2、指名說。
3、相機教寫生字“獅、猩”(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字都是形聲字)
4、學生練習寫字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教案識字 篇3
☆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10 個生字。
2 .比較“礻、衤”、“宀、穴”兩組容易混淆的偏旁。
3 .看圖熟讀詞語,借助插圖理解詞語,正確流利地熟讀詞串構成的韻文。
☆ 教學重難點
⒈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書寫生字,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美觀。
⒉能夠區別形近偏旁。
☆ 教學準備
⒈生字卡片、“礻、衤”、“宀、穴”偏旁的演變過程的多媒體課件及文中插圖。
⒉指導學生課前搜集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和有關祖先的知識。
☆ 設計思路
《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課前后兩部分的結構相似,因此,在學習、總結前半部分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討論后半部分的內容,在輕松愉快、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漢字規律,加深對字、詞、韻文的理解與積累。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設計理念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⒈小朋友,這兒有兩組字,你們認識嗎?出示“江、河、海”、“柳、楊、松”,指名認讀。這兩組字為什么用這樣的偏旁?
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以形近偏旁帶生字形式出現的看圖識字課文,認識一些新朋友。
⒊板書課題,齊讀。
二、借助圖畫,初讀韻文
⒈(出示圖和第一、二豎行)學生組成四人學習小組。
⒉圖上畫的是什么?不認識的可以請教組內其他小伙伴。
借助拼音讀詞語,讀準字音。會讀了的讀給其他小朋友聽,不會讀的互相幫助。
小組長帶領小伙伴合作讀,互相正音。
⒊不帶拼音,自由練讀,然后開火車讀。
三、探究規律,區別“礻、衤”
⒈了解“礻”的演變過程。
出示“神話、祝福、祖先”,讀一讀,找一找,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多媒體顯示“礻”的演變過程,觀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圖,讀讀詞,想想這些字為什么都有“礻”這個偏旁?(與神仙、祖宗等有關)
⒉了解“衤”的演變過程。
⑴出示“裙子、褲子、襯衫”,讀一讀,找一找,你們發現了什么?
(多媒體顯示“衤”。)認識襪。
⑵同桌合作:看多媒體演示“衤”的演變過程,討論“衤”的古文字像什么。這些字為什么有“衤”這個偏旁?(大都與衣服有關。)
⑶全班交流。
⑷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字也有“礻”或“衤”這個偏旁。
四、誦讀韻文,理解拓展
⑴出示“神話、祝福、祖先”。指名讀。
⑵出示圖。小朋友,這些都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請你們拿出自己搜集的神話故事和有關祖先的知識交流交流。(教師積極地參與其中。)
⑶說話訓練:對你的好朋友說一句祝福的話。
⑷齊讀這組詞。
⑸出示“裙子、褲子、襯衫”。
⑹小朋友,“裙子、褲子、襯衫”都是衣服中的一種,你還知道哪些衣服名稱?⑺指名讀,齊讀這組詞。
⑻連起來誦讀每一二兩行。
五、自主識字,指導書寫。
⒈出示生字,指名組詞讀。
⒉同桌交流:怎樣記住這些字?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⒊集體交流:“礻”和“衤”要區別開。
⒋教師指導書寫:這些字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⒌學生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練寫,教師巡視指導,相機糾正寫字姿勢。 這一環節,從復習舊知入手,為學習新內容做鋪墊,并以“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學生認識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進入學習狀態。
采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詞語,學生始終處于興奮之中,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認識詞語。
通過多媒體揭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漢字的構字規律,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充分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好習慣,使學生對詞的理解不局限在課本上。同時,發揮小組在學習中的互相作用,讓每個學生在開放的氛圍、個性化的言語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火花,很快地掌握新知。教師參與各組的交流討論,進行精要點撥,更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伙伴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不進行繁瑣的字形分析,將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并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漢字,達到讓學生自主識字的目的。第二課時設計理念 一、復習檢查,激趣導入
⒈開火車抽讀學過的生字詞。
⒉指名說說“礻”和“衤”的用法。
⒊過渡激趣: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帶有“礻”這個偏旁的字大都與神仙、祖先有關,帶有“衤”這個偏旁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只要我們根據意義來識記,就不會把偏旁寫錯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識字7”,比一比誰最愛動腦筋,誰能最快最準地在今天學習的詞語中發現規律。
二、探究規律,培養能力
⒈自學:看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再自由讀第三、四行,注意讀準字音,詞語連讀。
⒉檢查自學情況:開火車讀詞語,教師相機正音。練讀中認識想對應的事物。
⒊小組討論學習:找一找這些詞語中的規律,想想實物、古文字、偏旁的聯系。
⒋全班交流: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室、宅、家”三個字都有“宀”這個偏旁,“窩、窗、窟、窿”四個字都有“穴”這個偏旁。)(多媒體分別顯示“宀”和“穴”。)
多媒體演示“宀”和“穴”的演變過程。
⒌引導學生小結:“宀”表示房屋,帶有“宀”的字大都與房屋有關;“穴”表示在土坡或山坡上挖的洞,帶有“穴”的字大都與洞穴有關。
⒍齊讀第三、四行。
⒎你們還知道哪些字也帶有“宀”和“穴”偏旁?
三、誦讀全文,總結拓展
⒈將本課12個詞語卡片分發給學生,分成四組上去貼在黑板上,并由貼的學生做小老師領讀。
⒉集體誦讀整篇韻文。
⒊總結:我們中國的漢字真奇妙,有些字只要根據字的偏旁就可以理解意義。課后,大家可以找找平時容易寫錯的字,用上今天學到的本領,想想有什么好方法來分清、記住這些字。
四、識寫生字,培養習慣
⒈練讀生字并組詞。
⒉看筆順圖,在課本上按筆順描紅,并想一想怎樣記住它們。
⒊交流:你學會了哪個字?做小老師教教大家。教師點評。
⒋學生在《習字冊》上認真書寫,注意寫字姿勢。
這一環節的教學,以小組合作、探究了現為手段,變“教師講”為“教師引導下的自讀自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和積累語言,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鼓勵學生課后去大膽實踐,增強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放手讓學生自學生字,做小老師教生字,學生自學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如此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學習的熱情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