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后,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采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 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圣”。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閱讀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并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說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在西雅圖的土地上,回蕩著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說。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
1、課前,我讓同學們查找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有條件的同學了解一下家鄉的土地資源、植被利用的狀況,感受人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土地。
2、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感受文章的語言文字,體會人與自然不可分離的關系。
(1)圍繞課題質疑問難,通過預習我們已了解了這片土地指的是那片土地,那么,為什么用“神圣”來形容土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通過讀書、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確:本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講了什么?
(3)教學第一部分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探討 “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讓學生潛心默讀、圈圈點點,然后組織交流,朗讀體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新一輪的探討,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等途徑,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4)教學第三部分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后通過朗讀來提升學生的認識。
3、本文寓意深沉,內涵豐富,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我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審美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借助生活事例和經驗來理解課文。
遺憾:朗讀時間少了,有的同學沒有從字里行間中體會一個老者的諄諄教誨。
15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李雯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的授課目標: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內容,了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瀆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課的最后,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我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佟鐵鋅的一首《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在優美的歌聲中,我們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本課。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因著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了一個教育者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2
近段時間我們六年級在學習第四組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反思讓老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教育杜威先生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那么我想說:“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就意味著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教育。”所以反觀今天的課堂教學是為了讓明天的課堂教學更精彩,我回憶并思考著:
震撼,是我看到這篇文章后的第一感覺。激動、興奮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之中,從這篇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課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無比熱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考慮到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離學生實際和中華傳統文化較遠,一定會造成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深刻含義的真正難度,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除了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還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做了充分的了解,并且針對本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容專題和“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的學習目標,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把研究的主題確立為“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過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達,從而拓寬視野,發展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反思: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于是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激情朗誦課文,結果我發現真的沒有什么比語言更富于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猶如強有力的磁鐵,魔術般地吸引著他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注重置師生于文本、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所以我肯定地說,“情”是這節課溶入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元素。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和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我們要肯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那么學生的被動地位就不會改變。但是,如何讓他們在交流之前潛心學習,樂于交流,我在出示的自學提示上下功夫,內容為:1、朗讀:我是西雅圖,我這樣深情演說。2、勾畫:我是西雅圖,我希望白人這樣做。3、思考:我是西雅圖,我有幾句話含義深刻,誰懂我的心?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學習后,我再引導他們集體交流,“文本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到了落實,相同的問題只是換了一個形式出現,學生們就興趣十足,都想當那個西雅圖,自學時也就非常認真,這樣交流時也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學生都很積極地舉手,較好地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但是,通過課堂實踐,我也發現這樣的交流總是面向全體,但卻不能全體考察,尤其是第3個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或是都能理解,所以,我想如果重新設計這一環節,我會在某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后詢問全班學生是否也找到了,根據學生舉手人數來決定這句話是聽學生發言大家評價還是教師跟隨學生一起分析,這樣,才不會有“漏網之魚”。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給學生創造互相交流的機會。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學生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教學時,我為學生搭建思考與想象的平臺,重點引導他們探討 “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然后組織交流朗讀體會。學生準確地找到了課文里向我們展現的畫面,而且想象力豐富,完全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了這片土地的神圣。在描寫土地神圣的2、3小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此處在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后我直接讓他想象還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也都是直接回答看到了什么。如果重新設計,我會借此機會讓學生把每一種事物前面都加上形容詞,這樣不但加強了學生的寫話練習,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同時更能體會到印第安土地的神圣與美麗。還有當印第安人的土地即將轉讓給白人之前,我讓學生體會當時的心情,他們都能聯系實際和本文的歷史背景去思考,由“眷戀到難過到心如刀絞”的一系列發言,明顯地反饋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和真正地理解,為下一步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但是,在這一環節,有的學生朗讀投入,感情充沛,還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明顯不夠到位,而且形式比較單一,此時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蘊不深,課堂有約束感。這一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平時加強學習,并努力做到真誠贊美每一個學生。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臨時的舞臺”。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體驗”的新理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我將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都會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神圣”的理解,更深刻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這正是我研究這個主題的思考,朗讀只能讓學生加深對“神圣”的理解,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但卻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真正感悟西雅圖那些含義深刻的話,而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又恰恰是對課文內容和印第安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思想和情感的凝結。所以,在讀中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然后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此時對于剛剛接觸獨立深入思考的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在這一部分和學生一起去分析去理解,最后讓學生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使學生學會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我在作業的設計上,經過了反復的選擇,最后確定的兩個開放性的作業既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又為本單元的寫作訓練提前做好準備。因此,我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因為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為是一名教師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也許這樣的課堂學生是幸福的,那我就是快樂的!
所以我想說: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孩子們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盡情地享受溫暖的陽光!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4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長寫給即將收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精彩的演說稿,是有史以來在保護環境方面最感人置深的文章。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背景缺乏了解,對印第安人的生活習俗不清楚,對西雅圖這個地方一無所知,在預習課文時的朗誦中感情不到位。而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體會印第安人對大地的熱愛。為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明確提出預習要求:學生回家收集與課文相關的所有資料,并將資料讀熟。
學習課文時,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介紹,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還有最震撼眼球的音像資料,通過一系列的資料學習,孩子們明白了印第安人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民族,他們至今仍然保存著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習俗,如有自己部落的圖騰,經常跳一種殘忍的太陽舞向神靈祈禱,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狩獵,但同時他們非常熱愛并尊重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這時同學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為什么西雅圖在向白人移交他們的土地時,是那么地不舍,那么地眷念,同時對白人提出要他們保護好土地上的河流、空氣、動物等的請求。學生在朗誦西雅圖的話語時,能用心去讀出文本的情感,讀出空氣的清新,讀出河水的清澈,讀出樹木的清秀,讀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圣潔。課文的重點就在同學們的朗讀中得以掌握。
文后我特意問學生:“現在的西雅圖是什么樣子呢?她受到白人的愛護了嗎?”有的同學猜肯定被破壞了,袁寶鑫趕緊舉手,他向我們展示了一段美麗迷人的現代西雅圖城市風景,那嫵媚的海岸線讓我們對這節課意猶未盡,下課鈴聲響了許久,我們還沉浸在對文本的理解之中。
這節課,我感受到了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信息,了解課文的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習性等,有效地加強了對文本的理解。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本冊最后一個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本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采取總――分――總的結構,采取擬人、比喻等表達方法,詮釋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針對本課在授課中的情況談如下幾點:
本課在設計上把握一個問題統領全課,即: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一個問題入手,先從課題入手進行質疑,引領學生從詞語的認識中感知“神圣”,從前三個自然段語句中感悟“神圣”,感受這片土地的壯美與圣潔。適時補充西雅圖的圖文資料,使學生在直觀與資料背景中感悟神圣。二是通過西雅圖對白人的三個告誡進一步認識神圣的含義。并且通過分角色朗讀,有情有理的勸說,使學生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從而感受土地的神圣。最后,總結全文,首尾互應,讓學生用“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說說“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最后的處理上,將文本延伸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不良現象,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觸目驚心,增強環保的意識。
遺憾:在實際教學中,考慮到了課堂的容量,但操作上還是感到前松后緊。我想使學生在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神圣后,讓學生有情有理地誦讀,去勸說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這三部分。感覺在重難點的處理上還算合理,重點是認識土地的神圣,將重點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理解與感悟上,至于第二大部分,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勸說白人部分,本來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分角色朗讀,以達到合作學習的目標,但由于時間關系,沒達到預期目標。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5
學習目標:
1.學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圣潔、駿馬、雄鷹、潺潺、回蕩、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雅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雅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教學難點一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二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熟悉,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時間:1-2課時
教學預備:
教學課件,西雅圖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誰來讀讀課題,指讀,留意,請你帶著你的預習感受來讀,第2個學生讀課題。同學們有沒有聽出來,他突出了詞,哪個詞?你為什么要突出這個詞?(……)那這個詞什么意思?誰查過字典了?板書解釋:崇高,不可侵犯。
2、 看到這個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a、 這片土地在哪里?
誰能解答這個問題?
(出示地圖)這就是美國的地圖,西雅圖在美國西北角的華盛頓州。(邊介紹邊出示圖片)被稱為常青城,是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古老的冰川,活躍的火山和終年積雪的山峰。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無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能像西雅圖那樣,山巒、平地都被密密的、幾近原始的森林所覆蓋。這里原本是美國印第安部落的棲息地,1854年,白人移民者們來到這里,提出購買這片土地,印第安酋長西雅圖沒有選擇發動戰爭以反抗,在力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政府,因為那是注定要失敗的,所以,他表示接受美國聯邦政府的提議并發表了這一篇演說,因為這一篇演說,這位被征服者以他偉大的人格和聰明,屹立在歷史之中,美國白人也用一種非凡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敬意。他們將他曾經發表演說的那座城市用他的名字命名——那就是西雅圖。
看了這些圖片,聽了老師的介紹,你覺得這是一片什么樣的土地?(四季如春,漂亮……)是呀,這里四季如春,漂亮富饒,與印第安人相依相伴,養育了數十代人。
b、 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剛才我們理解了“神圣”的含義,換句話說,你的問題就是為什么這片土地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對嗎?
好,這個問題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你通過讀課題就提出來了這樣有質量的問題,真是太好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起來解決,好嗎?
3、 這一課有幾個生詞比較難讀,咱們先來看一看,(出示字詞)指讀,
這六個詞語中多音字,變紅,怎么讀?
要讀準多音字的讀音,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弄懂它在這個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在選擇他的讀音,(出示字音解釋),在這里,那個讀音最合適?齊讀,齊讀所有詞語。
4、 (出示兩個句子)誰來讀讀這2個句子?這里面也有兩個多音字,也要讀正確。
5、 同學們在預習的過程中一定產生了很多感受和熟悉,能交流一下嗎?
a、 作者資料
b、 主要內容
c、 課文分段
d、 有關課文和句子的感受
e、 印第安人的資料(出示資料)
f、 讀不懂的問題
6、 看得出同學們在預習的過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了這些基礎,我們的學習才會更加的深入。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心中的疑問,一起來學習一下這篇課文。
7、 剛剛我們了解到,神圣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意思,為什么這片土地對印第安人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一讀1-3自然段,畫下相關的內容。
8、 哪個段落告訴我們這片土地為什么是神圣的?能結合課文中的語句談一談你的感受嗎?(出示第三段)
a、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生:……
你能想象一下,假如人類的生活失去大地,會是怎樣的情景嗎?
是呀,大地孕育了我們,我們
的生活也要在大地上延續,所以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b、 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
生:……
多么恰當的比喻呀,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人類,我們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c、 樹汁流經樹干,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
生:……
讀到這個句子,你有沒有聯想到我們這學期所學的一篇課文中,也有類似的句子?(同時出示第一課的句子)讀了這兩個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樹木也同我們一樣有生命,我們需要血液為我們運送養分,樹木也一樣,所以我們都是相同的,只是形態不同而已。
d、 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家園。
生:……
世界萬物都是大自然的結晶,不管是山巒、河流,人類還是動物植物,我們都共同屬于家園。
總結:原來人類并不是世界的主宰,也同自然中其他的的事物一樣,是大自然懷抱中的孩子,我們同其他生物、事物都應該親如手足,難怪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有著如此的熱忱和摯愛了。所以,他們說:(出示)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誰愿意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個自然段?
9、印第安人深深知道,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所以,他們對大地布滿了真摯的熱愛。出示第二段,誰愿來讀讀這段話。
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只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
你聽出了什么?
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找2個人(出示文字),我們把這個句子變化一下,(出示變化的句子),自己大聲讀一讀,這兩個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這些事物在我們眼中的是很普通的,在他們眼中確是神圣的,圣潔的。理解圣潔
為什么用圣潔來形容這些事物?(自然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每一處……體現了印第安人對大自然中所有事物都很熱愛
你曾經專心觀察過這些事物嗎?讓我們從印第安人的視角來看看這些事物吧,(出示圖片,音樂)你想說點什么?
你能讀出你的新感受嗎?(出示第二段)(指讀、齊讀)
是呀,在我們眼中平凡無奇的事物,在印第安人的眼中卻是那么的神圣,在他們的眼中,還會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出示填空)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只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不僅如此,大自然中的每一每一每一每一的也都是神圣的。想一想,你能填嗎?
我們來合作讀一讀,(原文和新添的變顏色)你來讀原文,你來加上自己的續寫繼續讀。
總結:印第安人的生活離不開大自然,所以,沙灘、山脈、一草一木都成了大自然的象征,所以他們才會說:(出示第一段)
9、 可是,盡管印第安人如此熱愛這片神圣的土地,他們還是不得不離開,要他們離開這片土地,如同離開自己的母親、離開最親昵的朋友,西雅圖在離開之時,向白人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的4-8段
板書:善待河水
照管空氣
照顧動物
10、 西雅圖又是怎樣諄諄告誡白人的呢?我們先來看看,他是怎樣要求白人善待河水的。那里寫了要求白人善待河水?4-5段,自己讀一讀這兩個自然段,畫下有關的語句,提出你不懂的問題。
11、 誰能結合課文中的語句談一談(出示第4、5段)
(一)水
a、 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
生:……
水是生命之源,他次與我們祖先生命,也在我們祖先的呵護下保持澄澈和源源不絕,歷經數代,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片水源,而是我們祖先生命的延續。
b、 那清澈湖水中的每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歷和記憶;那潺潺的流水聲,回蕩著我們祖輩的親切呼喚。
生:……
河水使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也記錄了祖祖輩輩人們的生活和希望,聽著潺潺水聲,似乎又聽到了祖先們對我們的呼喚,(播放音樂)聽,這是印第安人代代傳唱的歌謠,也許我們聽不懂歌詞,你能猜測一下他們在對子孫傳遞什么嗎?出示填空
那清澈湖水中的每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歷和記憶;那潺潺的流水聲,回蕩著我們祖輩的親切呼喚。我們仿佛聽到———————————
(配樂)愿意把你們的想象插入到課文中讀一讀嗎?小組嘗試。組合朗讀
c、 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這是印第安人祖祖輩輩奉若珍寶的河水呀,所以他們一遍又一遍的叮嚀白人:出示齊讀
假如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這是記載了印第安人祖輩經歷和記憶的河水呀,所以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懇求白人(出示:讀)
這也是滿載著人類希望的河水呀,所以他們一遍又一遍的告誡白人:(出示:讀)
12、 同學們,在西雅圖的聲聲叮嚀中,你聽出了什么?(擔憂,不舍……)
你們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濃濃深情那么,能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后面的678三個段落吧。
能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感受,或者讀出你的感受來嗎?
(二)空氣
a、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聲嘆息。
生:
出示句子,都變成一口呼吸。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對我們而言同樣的一呼一息,對印第安人而言卻那么的不同,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一天都難以割舍,更何況是與世長辭。
b、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經過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生:……
風經過草地后會帶給我們什么味道?而我們的空氣呢?充斥著什么味道?是呀,我們就沒有保護好我們的空氣。
假如能天天呼吸混著起草氣息的新鮮空氣,那該多好呀。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那是一種多么美妙的感覺呀,西雅圖不禁再次叮囑白人:出示齊讀
假如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三)動物
a、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你是怎么理解的?西雅圖預見到什么命運會降臨到動物身上?
他的擔心是多余的嗎?
所以他不禁一次又一次的叮嚀人們?
出示齊讀
假如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
13、 將要離開這片漂亮、神圣的土地了,西雅圖是多么的不舍,板書:眷戀。演講的時間太短暫,他還有很多囑托沒來得及說完,假如你是西雅圖,你還會對白人囑托什么?寫下來。(配樂)
14、 指讀
15、 把我們寫得同西雅圖的囑托合起來讀一讀好嗎?組合朗讀
16、當白人向西雅圖提出要購買這片土地的時候,他曾經不解的反問,土地、天空、河流……怎能出賣呢?這個想法對我們來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正如不能說新鮮的空氣和閃光的水波僅僅屬于我們而不屬于別人一樣,又怎么可以買賣它們呢?是呀,人類尤其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文明人,自以為是大地的主宰,萬物之靈,但是對于哺育人類的這片土地,真的有主宰的權利嗎?這節課,我們先學到這里,下課。
教學反思:
曾經在中心教研組聽別的老師講過這一課,但總覺得壓抑,學生的理解是膚淺的,總是不能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于是自己來備,但思維也受那節課的限制,仍是沉在怎么讓學生理解的框框里出不來,直到講了,才明白感受不一定是要說出來的,有的時候“讀”反而是表達的最好途徑。說實話,這篇課文真的很難,有些晦澀有些深沉,我們同教研組的幾個老師理解也不相同,甚至著眼點、練習點都不相同,于是決定誰抽到簽就按照誰的習慣和學生特點來備,我很幸運,可以就此實施自己的想法了,我認為應該從課題入手,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可以提出兩個問題:這片土地在哪里?為什么說是神圣的?這兩個問題都很要害,關乎文章的背景,直指中心,整篇文章的教學就可以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就要先明確“神圣”的含義,全文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是第三自然段,于是,我選擇先理解朗讀第三段,結合里面不輕易理解的句子,邊讀邊悟,明白為什么“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再帶著這樣的感受去讀第二段,第二段看似簡單,卻是最能表達西雅圖情感的一段,讀好這一段并不輕易,所以我采用了比較朗讀的方法,并用續寫拓展延伸,同時練習學生為事物搭配相應的量詞。但這個環節耗時太長,并沒有起到太多實際作用,影響了后面環節的處理時間。
理解了土地對印第安人的神圣,接下來就要看印第安人對白人提出的要求了,具體提出的有三個要求:善待河水、照管空氣、照顧動物,只要領著學生學習其中,這部分的特點、內涵,學生便可以有所領悟,剩下兩個便可以放手自瀆自悟了,我選擇的是第要求——善待河水。其中領悟的重點除去含義深刻不輕易理解的句子,就是“假如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句話反復出現的作用,讓學生理解這句話里面所包含的懇求、忠告、叮嚀,便不難體會西雅圖為什么要反復重復這句話了。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插入了小練筆,想象印第安人的祖先會對后人呼喚些什么,在想象的同時輔之以印第安民族音樂,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并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課文中去組合朗讀,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課文重組,利用重疊、倒置等方法朗讀,效果很好,真正體會到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
總體來說,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喜歡的,因此上課也不覺得疲憊,反而樂在其中,遺憾的是沒有對每環節的處理程度有合理的把握,使課堂有些冗長沉悶,看來,一堂好的公開課,不僅需要反復研究教案,還需要反復試驗課堂實效,要細化到每環節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6
最近上了一堂亮相課,上完后,老師們為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發。構建綠色的語文課堂,促進語文課堂和諧、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是學校提出的目標。我們都追求綠色的語文課堂,但怎么樣才能做到呢?很容易就想到以前對“怎樣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爭論。最后還是沒有定論,而我們爭論出的種種情況,別人已經見書的見書,見報的見報了。于是自覺索然無味,便不去想他了。
很長時間只是在欣賞課,沒有真正地去作課,便仿佛真的不知課怎樣才算是綠色的了。但當老師的建議在我腦中不斷回放,與我的課堂不斷交融的時候,我好像又感覺到一些綠色的生機了。將自己的教學行為進一步優化,應該是在向綠色課堂逐步接近吧。看來綠色課堂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不斷錘煉,不斷進步的結果。那么如何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呢?結合這堂課,我是這樣想的。
1、讓學生產生共鳴是第一需要:
評課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指出教師在上面激情澎湃,而學生卻麻木不仁,教師和學生不在一個空間里,豈不如對牛彈琴。這是一個惡果,我本人也深惡痛絕,這次卻獨自生吞,而且苦了這么多的求知的雙眸。為什么不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計自己的課程?為什么不讓學生對課文背景做更深入更細致的了解?為什么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是一帶而過?而這些都是能讓人猛然驚醒的東西我們怎能忽略呀。
2、結合語言文字去訓練才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本真:
真是沒有想到,崔校長只聽了一節課就把課文鉆得這么深,第四自然段居然背下來了。當他問我第四自然段有幾句話的時候,我卻木納支吾了半天。而他濕紅著眼對我說這堂課上得好能讓學生都感動得哭泣的時候,我更是茫茫然不知所措,窘得滿臉通紅。是呀,如果第四自然段抓住那些關鍵的詞句去體會,去讀中理解、感悟,學生又怎么會不懂?再以這一點擊破,發散開去,課堂不就綠色了嗎?少一些呼號,雷主任給我說的將結尾改成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話,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讓學生對全文有一個系統的提升,不是一箭雙雕嗎?
3、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讀懂、讀好,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對于讀,我以前聽到只有一種聲音,剛來到南山,聽到石錦章老師發出了另一種聲音。老人家已經六十歲了,依然豪情萬丈,而且講的似乎也頗有道理。當時只感覺天要塌陷的感覺,很想站起來與老先生對質一番。幸好鄭主任立刻公開點化了。不過,我也經過仔細斟酌,覺得讀不但必要,還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但要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讀懂、讀好,卻是很難做到的。我的這堂課,學生把文章讀通了,但沒有讀懂,自然也就讀不好了。如何把文章讀通、讀懂、讀好?還是要多讀,抓住語言文字去讀,訓練學生的語感,應該會有進步的。
課已上完,別人的思早“反”了,而我對自己的思的“革命”才剛出爐,已經落伍了。幸好還能隨上大流,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踩出腳印來,也算是一種成功罷。(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