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1
近段時間我們六年級在學習第四組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真難教啊!
主要是有些語句特別難理解,如“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大地。”等句子,所以課前的備課,我看了很多網上的資料,但感覺都是顯抽象,我依靠教參的意見,先讓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緊緊抓住重點字詞,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我還介紹了很多關于本課的寫作背景,學生聽得很入神。由于課文有點深,我讓學生先質疑,也好讓自己心里有個底,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運兒提的問題很好:老師,為什么土地是屬于人類的,但又不屬于人類的。我一時也不好回答,就把“球”拋給了同學們,讓我們通過學習來解決。這課文一共教了三個半課時,也許是自己教不透不心安。
完成教學后,我再問回運兒,找到問題的答案沒有,她笑笑說找到了,我讓她說出了自己的理解,說得很好,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還讓其它同學說了自己的學習收獲,還不錯。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3
此次我選擇講《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并不是因為我對這篇課文有多了解。相反,這是一篇比較新的課文,我在以前的六年級是從來沒上過的。但我還是愿意挑戰一下自我。
這篇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
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的授課目標:
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內容,了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
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
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個環節,我們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第三個環節,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課的最后,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在教學時,我采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課題的“神圣”。以此為主線,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學會運用各種方法來(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閱讀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掌握得不錯,并在理解句子過程中能較好地說出自己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第一范文網—
但也許是平時我上課愛開玩笑,課堂氣氛很活躍,一旦人多聽課時,我也就一本正經了,反而我自己都覺得這不是我的風格,因而部分學生也顯得嚴肅起來,這直接影響我公開課的質量。那么,如何讓我自己和學生在公眾場合也發揮出色?
我想:我還要更多的鉆研教材,在備課時更多的備學生,更多的預設一下諸多可能發生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把主動權更多的交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濃!語文能力也將得到更好的提高!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4
近段時間我在帶領學生學習第四組課文,這組課文以“愛惜資源,保護地球”為主題,安排了四篇相關文章。其中,《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本組課文中學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反思讓老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教育杜威先生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那么我想說:“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就意味著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教育。”所以反觀今天的課堂教學是為了讓明天的課堂教學更精彩,我回憶并思考著:
震撼,是我看到這篇文章后的第一感覺。激動、興奮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之中,從這篇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課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無比熱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考慮到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離學生實際和中華傳統文化較遠,一定會造成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深刻含義的真正難度,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除了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還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做了充分的了解,并且針對本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容專題和“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的學習目標,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把研究的主題確立為“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過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達,從而拓寬視野,發展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反思: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于是在這節課的導入環節,我激情朗誦課文,結果我發現真的沒有什么比語言更富于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猶如強有力的磁鐵,魔術般地吸引著他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注重置師生于文本、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所以我肯定地說,“情”是這節課溶入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元素。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和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我們要肯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那么學生的被動地位就不會改變。但是,如何讓他們在交流之前潛心學習,樂于交流,我在出示的自學提示上下功夫,內容為:1、朗讀:我是西雅圖,我這樣深情演說。2、勾畫:我是西雅圖,我希望白人這樣做。3、思考:我是西雅圖,我有幾句話含義深刻,誰懂我的心?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學習后,我再引導他們集體交流,“文本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到了落實,相同的問題只是換了一個形式出現,學生們就興趣十足,都想當那個西雅圖,自學時也就非常認真,這樣交流時也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學生都很積極地舉手,較好地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但是,通過課堂實踐,我也發現這樣的交流總是面向全體,但卻不能全體考察,尤其是第3個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或是都能理解,所以,我想如果重新設計這一環節,我會在某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后詢問全班學生是否也找到了,根據學生舉手人數來決定這句話是聽學生發言大家評價還是教師跟隨學生一起分析,這樣,才不會有“漏網之魚”。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給學生創造互相交流的機會。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學生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教學時,我為學生搭建思考與想象的平臺,重點引導他們探討 “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然后組織交流朗讀體會。學生準確地找到了課文里向我們展現的畫面,而且想象力豐富,完全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了這片土地的神圣。在描寫土地神圣的2、3小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此處在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后我直接讓他想象還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也都是直接回答看到了什么。如果重新設計,我會借此機會讓學生把每一種事物前面都加上形容詞,這樣不但加強了學生的寫話練習,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同時更能體會到印第安土地的神圣與美麗。還有當印第安人的土地即將轉讓給白人之前,我讓學生體會當時的心情,他們都能聯系實際和本文的歷史背景去思考,由“眷戀到難過到心如刀絞”的一系列發言,明顯地反饋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和真正地理解,為下一步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但是,在這一環節,有的學生朗讀投入,感情充沛,還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明顯不夠到位,而且形式比較單一,此時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蘊不深,課堂有約束感。這一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平時加強學習,并努力做到真誠贊美每一個學生。因此,我體會到,教師,每節課都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臨時的舞臺”。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體驗”的新理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我將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都會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神圣”的理解,更深刻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這正是我研究這個主題的思考,朗讀只能讓學生加深對“神圣”的理解,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但卻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真正感悟西雅圖那些含義深刻的話,而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又恰恰是對課文內容和印第安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思想和情感的凝結。所以,在讀中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然后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此時對于剛剛接觸獨立深入思考的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在這一部分和學生一起去分析去理解,最后讓學生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使學生學會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同時也把德育教育滲透進去,從而讓學生的環保意識更濃了。我在作業的設計上,經過了反復的選擇,最后確定的兩個開放性的作業既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又為本單元的寫作訓練提前做好準備。因此,我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因為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為是一名教師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也許這樣的課堂學生是幸福的,那我就是快樂的!
所以我想說: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孩子們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盡情地享受溫暖的陽光!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6
這篇教學設計在我講課之前是幾易其稿,反復修改,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我既想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想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首先我來談談我對這篇文章的認識,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接著談談我對這篇文章的設計與思路,在本次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預習作業的版塊,第一個預習作業重在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接著讓學生交流在預習中所知道的作者及背景。第二個預習作業側重讓孩子在反復讀誦中進一步體會神圣以及印第安人對土地的濃濃的深情,當然在第二個版塊還適時補充了西雅圖的圖文資料,使學生在直觀與資料背景中感悟這片土地的神圣。同時我也通過多媒體逐層深入的展示這篇課文的背景及歷史,讓學生對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留戀的認識深入骨血,同時也使學生對印第安人的處境生起惻隱之心。第三個預習作業通過學生自學探討交流,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會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并且在活動中使學生形成能力。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從課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從字里行間感受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熱愛:要善待這片土地上的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感受這片土地的壯美與圣潔。接著通過重點句子“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的交流探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和了解印第安民族的品質,進而直指主題:在讀中體驗含義深刻的句子,從而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懂得保護環境,熱愛家園。
最后通過根據課文內容改編的小詩,讓學生在詩意的語言中,進一步提高認識。
優點:
通過預習作業貫穿整篇課文,學生都在積極思考中度過了一節課,并且思考內容由淺入深,真正感受到語文的厚重,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不足之處:
可能在教學中太面面俱到了,導致課堂容量稍大,課堂時間有點緊張。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7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著名的演說稿,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如何從文本入手,讓學生既習得演說稿的寫法,又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是本課的重點。
課上,首先我告訴學生這是一篇演說稿,演說稿就要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讓學生找出西雅圖的觀點: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并且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開頭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最后進行了總結,這樣就理清了演說稿的結構:總起——分述——總結。從而讓學生在初讀中理清了課文的順序,了解了演說稿的形式。接下來我和學生走進了總起部分,我把“每一”換成“所有”讓學生在讀中真切地體會到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熱愛;并且讓學生在體會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中感受到土地和人的密不可分。
在學習分述中,我們重點研讀善待河水的段落,讓學生用筆畫出描寫水和人的詞語,畫出之后學生立即發現人與水密不可分,同時找出自己心動的句子談感受,還總結了描寫水的方法:先寫人和水密不可分,再提出要求,這樣非常明確。學習善待空氣和動物的段落,我讓學生自讀畫出令自己心動的句子并聯系實際來談體會,這樣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在總結段中,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為什么說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對“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有了感悟。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資料引入不多,應該讓學生充分搜集資料,在課堂上充分交流。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8
上完課后,我問一個學習很認真的小姑娘,上完課后有什么感受,她說沒感覺。我好像覺得老師在課堂上白忙活了。下面我就在此反思這堂課到底問題出在何處。
這篇課文雖說難以理解,但本質上孩子是可以和印第安人在對大地的熱愛之情上產生共鳴的。如果能激發孩子們對大地純樸的珍愛情感,相信孩子們定會學有所獲或者說上完課后心靈有所觸動。
在教研組老師的幫助下,我備出了如下思路:
“眷戀”一詞貫穿全文,探討兩個問題: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文中為何會出現三次反復?
經過幾次試課,我又做出了如下設計:
通過研讀第二自然段品味“這片土地”的美,通過研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印第安人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的密切關系,再通過研讀三次反復讀出印第安人即將離開“這片土地”的復雜情緒,最后所有的眷戀與不舍都化作對白人的諄諄告誡,讓學生懂得“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在循環播報、檢查預習等環節中鏈接了課外關于印第安人生活的簡要資料,并通過學生交流希望學生能理解印第安人對土地的深深熱愛。然而,學生的確在老師的'各種形式的渲染下朗讀了一遍又一遍,卻始終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他們的情感上沒有任何共鳴。
課后,我想,如果我能在其中讓學生靜靜地想,靜靜地欣賞圖片,也許學生在內心沉靜之后會有些許感觸,印第安人也好,美國白人也好,中國孩子也好,所有人對純凈的大自然的愛戀應該是沒有民族和時空界限的,因此我不必為孩子們不理解印第安人或者美國西進運動那段歷史而過于擔憂,最關鍵的是孩子們也能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圣潔,珍愛這一切的情感理應油然而生。所以,就像我講課那天一早聽著校園里鳥兒枝頭歌唱,聞到割草機經過后青草的新鮮味道,看到朝陽撒過綠葉紅花時的靜謐……我內心充滿對大自然的感恩,同時無比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如果我能讓孩子在課堂上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到我感受的那些,用自己的話描述身邊美麗的點滴,也許他們自然就理解了印第安人對大地的情感。我應該在教學設計時尊重孩子的生活體驗,而不是自認為地去搜集一些資料、分析一些語句、灌輸給孩子一些情感。
另外,上課前,我還應在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之前,做一個純粹的讀者,用心感受這篇文章,再試著通過設計讓學生也能和自己有同感。當然,這種感受不是給孩子講明白的,而是通過引導具體語句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所以我在課上犯了講得太多的毛病,這一點需要我今后有意識地去努力改正。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9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散文,講的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語句優美,感情充沛,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的教學設計分六步:
① 分析題目,介紹背景導入。
② 整體把握框架(為什么神圣--怎樣善待河水、照顧空氣、照管動物--無限眷戀囑告美國白人教育孩子)
③ 重點突破并指導朗讀。(哪些語句體現印第安人的依依不舍?)
④ 寫作方法點評(總分總的構段方式,反復手法一詠三嘆的運用‘比喻擬人體現的感情)
⑤ 拓展
⑥ 小練筆。
我教這篇文章的時候,首先問學生看了題目想到什么問題,弄明白這個地方是哪里,“神圣”的意思是什么,介紹文章題材和背景,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課堂生成也很精彩,我因勢利導,收獲了很多沒有創設的知識層面。遺憾的是,課堂環節前松后緊,沒來得及充分感悟第三環節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想構建的主題課堂變成了資料的穿插利用,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在齊讀格言中結束了學習。如果能再出示一些環保的圖片,就能更深刻的喚起環保意識了。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課文首先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圣的;接著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部分又分別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文章最后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于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導入課文時,我善于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我讓學生反復讀課題,重點讀出“神圣”的感覺。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這塊土地”是指美國的西雅圖,而這篇課文是由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發表的一篇激情洋溢的演講。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朗讀的基調,讀得鏗鏘有力,能讀出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崇敬與贊美之情。
在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我發現了不少亮點: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參與上臺分享;個別小組采用“接龍”的方法品讀優美句段,減輕了難度,體現了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各小組發揮自己的優勢,采取“有感情地朗讀、提問題難難你、知識點整理、演演更有趣”等方式,學得生動活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臺上小組發言完畢,臺下的聽眾(包括教師)隨即就進行補充或指正,真正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個學期,我利用思維導圖開展“圖解語文”教學法的探索,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我教會學生手繪制作思維導圖,并設立了素描本進行先學。以前的先學作業,我要求學生用統一、單調的傳統文字方式完成,學生做得辛苦,學得枯燥無味,甚至在課堂上有“他說了我的答案”等可笑的理由。了解到思維導圖被稱為“大腦瑞士軍刀”,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每天翻開先學本,同學們總會給我帶來驚喜。在班級微信群里,我像捧出寶貝一樣,展示同學們制作精美的思維導圖。在黑板上,我親自示范教學生怎樣繪制思維導圖。更多的時候,我會和學生一起合作完成,因為“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剛上課,我請班里的畫畫能手李巖用紅色粉筆畫出一個橢圓形,在里面寫上醒目的課題。揭題時,我在“神圣”下面標了兩個黃色的三角符號。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引導學生把中心詞“熱愛、崇敬、贊美”寫在題目下面。在紅色橢圓形的四周,我請四位同學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出四條彎曲的連線,寫上關鍵詞“結構方法”“中心句”“好句欣賞”“多音字”等。接著,我又指導他們畫出小分支,把內容補充完整,配上簡潔的圖標。看著黑板上圖文并茂的一張思維導圖,我引導學生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重要句段、寫作方法和基礎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這是一個“以生為本”的動感課堂,我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地讀,自由地說,盡情地演。這樣的課堂是生機勃勃的,我期待著學生帶給我更多的驚喜。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六年級語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反思 篇12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西北部的印第安人的領地。這篇課文就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
課文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字字句句都傾吐著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土地上的一切在印第安人的眼里都是美麗的,都是有靈性的。
今天帶著孩子們學習這篇課文。孩子們談到他們喜歡“印第安人喜歡雨后清風的氣息,喜歡它拂過水面的聲音,喜愛風中飄來的松脂的幽香。”這個句子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句子,百讀不倦。于是我問孩子們,你們為什么喜歡呢?孩子們眾說紛紜。緊接著我追問:“請閉上眼睛仔細聞聞,你聞到了空氣中的什么味道?”于是我范讀了這句話。孩子們的想象是奇特的,有的說“我聞到了空氣中的幽香,那是松脂的幽香。”有的說:“我聞到了一種清新,那是雨后的清新與舒適。”還有的說:“空氣是甜美的,那是青草的芬芳甜美。”有的說:“我聽到了空氣清脆悅耳的聲音,那是風吹過水面的時候發出的聲音。”我反問,孩子們,空氣也有聲音?”孩子們都會心地笑笑。
課后,我安排孩子們進行一次小練筆。這樣,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課文的寫作方法。其實我真的希望孩子們能真正用心去欣賞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享受它,熱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