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一單元 微小世界教案
今天我們借助顯微鏡來觀察和認識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裝片
(1)準備好一塊載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脫脂棉纖維
(3)在池塘水或培養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纖維上
(4)輕輕蓋上蓋玻片
(5)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
(1)將裝片放到載物臺上將要觀察的中心部分對準通光孔中央
(2)調整好鏡筒的高度,使視野里出現較清楚的物體影像
(3)移動裝片,搜索裝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繼續調整鏡頭高度使鏡頭下的生物圖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別是否是生物(動物會動,生物一般都有較規則、完整的個體)
(6)畫下觀察到的微生物
(7)兩個學生一組,將觀察到的微生物畫在科學記錄本或18頁上。
(8)辨別認識微生物
(9)對照18頁,22-24頁的資料,辨認所觀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與資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課外再找資料查證。老師也可在課前對培養液中的微生物進行觀察,并事先尋找相關的資料與圖片提供給學生作為參考。
4.微生物和我們
請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它們是如何生存的?
微生物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板書設計:
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水中的微生物
(張貼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的圖片)
8 微小世界和我們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
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
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1.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2.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在放大鏡發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