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學第四單元教案及教學反思
總結:身體中有脊柱的動物叫脊椎動物,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
三、給各類動物增添成員
1、說說鳥,兔子,金魚,螞蟻身體分為哪幾部分?它們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2、根據動物的身體構造和生命活動特征,是科學家對動物進行分類的重要標準,根據此標準把動物分成鳥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鳥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
四、拓展性活動:
播放動物世界短片,欣賞并感受大自然因動物的多樣而美麗根據體內有無脊柱這個分類標準可以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也是動物界常用的分類標準。有一些動物的分類學生存在著誤區比如一些變態發育的昆蟲,是按照成蟲的身體結構來分類的比如蠶。還有鯨雖然生活在水中但是是哺乳動物;蝙蝠雖然會飛翔但是是哺乳類。
板書設計
4、 種類繁多的動物 飼養動物 野生動物 水生動物 陸生動物……
科學家根據動物骨骼的特征分:
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昆蟲類 魚類 鳥類 哺乳動物
作業布置或設計作業本:p40
教后整體反思
本課與前一課《多種多樣的植物》一樣,以學生已知的動物為研究基礎,讓學生通過分類活動感受植物的多種多樣,從而進一步構建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類能力。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動物分成不同的類別。不同的標準不同的類別,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動物種類繁多的感性認識。 三年級開始,學生就開始研究過周圍的動物,再加上多年來通過各種方式積累的對于動物的認識,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許許多多有關動物的知識。因此本課一開始學生都恨興奮,列舉了大量的動物。但是這些動物到底如何表現為多種多樣,學生們并不清楚。
由于學生所認知的動物太多,因此我從本單元第一節課校園生物大搜索入手,從常見的動物入手,再介紹身邊熟悉的動物,等交流到一定程度后,再讓學生討論分類的標準,然后依據不同標準進行排列分組,大家都能較直觀地發現:分類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對于動物的分類標準,基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的想法還是很多的。提出了諸如按生殖方式、按食性不同、按生活環境、按飼養方式等等各種不同的標準。在這樣的分類過程中,學生自然體會到了動物的種類繁雜。借助幾種動物骨骼照片,結合平時生活中吃魚、吃雞時的感受,學生對脊椎動物的特征能有一個較清楚的認識。通過比較,學生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區別就比較清楚了。在找昆蟲、鳥、魚、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時,我也設計成讓學生在對比中找他們的共同之處,幾乎沒有什么挑戰和懸念,學生很快把這幾類動物的特征全找出來了。但在給昆蟲、鳥、魚、哺乳動物添加成員時,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雞、鴨、鵝不當鳥類;蜘蛛、蜈蚣當昆蟲;章魚當魚類等,可能是學生受平時生活經驗的影響才會有這種低級錯誤。只好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這四類動物的概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