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復習提綱
三、食物單元
科學概念: 1、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一般分三類:來源于植物的食物叫素食(水果、蔬菜、糧食等);來源于動物的食物叫葷食(肉、蛋、水產、奶等);其他(水、調味品等) 2、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蛋白質是構成我們身體的主要成分之一。糖類和脂肪能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3、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需要的所有營養。膳食營養原則:多種搭配;葷素搭配;每天都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不吃垃圾食品;不暴食暴飲…… 4、食物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熟吃。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燒熟可以殺滅細菌、使食物味道更好、易于人體消化吸收。但食物在燒熟的過程中,營養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吃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的損失,但是生吃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5、面包等食物放久了有的要長霉菌。霉菌生長需要濕潤、溫暖的環境。 6、食物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霉菌、細菌等)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用冷凍、曬干、腌制、滅菌密封等方法儲存食物就是為了破壞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可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7、了解食品,可以從包裝上獲取不少信息。食品的特點、包裝保存方法、不同配料等都會影響保質期。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的可能有害。保質期短的往往有利健康。科學實驗: 1、檢測淀粉的方法:往食物上滴碘酒,如變成藍紫色,則說明該食物含有淀粉。2、檢測脂肪的方法:拿食物在白紙上反復擦,如有油跡,白紙變透明,則說明該食物含有脂肪。3、食物營養金字塔,見科學書第43頁。4、霉菌生長實驗(對比實驗,注意不同條件和相同條件),見科學書第47頁。表一:研究內容水是否會影響霉菌的生長實驗材料滴管、水、2個相同烘干的面包、相同袋子2個、夾子2個、霉菌、牙簽實驗步驟1、往其中一個面包上滴10滴水;2、用牙簽在兩個面包都放上一些霉菌,分別裝入袋子,用夾子夾住袋口;3、都放在桌子下,每天觀察。實驗結果有水的面包上的霉菌長得快。實驗結論霉菌在潮濕的環境中更容易生長。表二:研究內容溫度是否會影響霉菌的生長實驗材料滴管、水、2個相同烘干的面包、相同袋子2個、夾子2個、霉菌、牙簽實驗步驟1、往兩個面包上各滴10滴水;2、用牙簽在兩個面包都放上一些霉菌,分別裝入袋子,用夾子夾住袋口;3、一袋放進冰箱(低溫),一袋放在冰箱旁(高溫),每天觀察。實驗結果冰箱旁的面包上的霉菌長得快。實驗結論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霉菌的生長。說明:1、以上四塊面包,只有在桌下滴水的面包上霉菌會長的最快,說明霉菌生長需要溫暖潮濕的環境。2、研究太陽光對霉菌的影響,只需表格二中放置的地點改為陽光下和陰暗處即可。
四、巖石和礦物單元
科學概念:1、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巖石可以按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2、巖石按形成的原因,分為:沉積巖(水成巖)、巖漿巖(火成巖)、變質巖。沉積巖是地球表面物質沉積膠結形成的,如砂巖、頁巖、礫巖。在巖石中保留的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叫化石。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礫巖(顆粒很粗,小石或卵石)、砂巖(顆粒粗,松散)、花崗巖(顆粒粗、緊密,不同顏色)、大理巖(顆粒粗或中等、顆粒結構緊密、晶瑩,有的有紋理)、板巖和頁巖(微細顆粒、成層)、石灰巖(顆粒細,滴鹽酸冒泡)、浮石(顆粒細、多孔) 3、花崗巖由石英、長石和云母三種礦物組成。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云母:透明,片狀或鱗片狀、軟。長石:半透明,硬。石英:透明或半透明,比長石還硬。 不同礦物有不同的特征。見科學書第68頁。 4、礦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澤。巖石有不同的光澤,如金屬光澤、玻璃光澤、蠟燭光澤、絲綢光澤、泥土光澤等。礦物也有不同的光澤。 物體有不同的軟硬,礦物也有不同的軟硬。可以借助指甲、銅鑰匙(或回形針)、小刀等工具去刻劃礦物,判斷其硬度。標準見科學書第73頁。礦物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剛石,硬度最小的是石墨 不同的礦物有不同的條痕,可以在瓷板上摩擦。在識別礦物時,條痕的顏色比外表的顏色更可靠。幾種礦物的條痕見科學書第72頁。 透明度:可以通過觀察礦物碎片的邊緣是否能看見其他物體來衡量礦物的透明度。 5、 觀察礦物應從礦物的形狀、顏色、條痕、光澤、透明度、軟硬等方面進行。 6、巖石和礦物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它們被開采后,就不能再生了,我們要保護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如:石英用于制造鐘表和計算機;石墨制造鉛筆芯;鐵礦石煉鐵;花崗巖用于雕刻等。 礦產資源屬于國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自開采。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