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案: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一、教材簡析:本課將引領學生用放大鏡探索奇妙的昆蟲世界,對昆蟲觀察的活動,是從昆蟲的身體構造到昆蟲的生活習性,由易到難,由靜到動。昆蟲生活習性的觀察活動要延伸到課外。教科書共兩頁,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體構造”;第二部分是“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二、教學背景: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生活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學生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許多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他們對昆蟲已有一些接觸,但遠遠不能滿足探索的好奇心。而且許多昆蟲個體較小,僅用肉眼人們無法看清它們的身體構造,也不便于觀察它們的活動和生活習性。而借助放大鏡在探索中進一步觀察昆蟲世界,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用觀察工具的重要性。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茖W詞匯:工具、觀察、細節。(二)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茖W方法:放大鏡觀察、圖文表述。(三)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和更遙遠的物體。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核心價值觀:工具與觀察教學重難點重點: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及比較全面地認識,并進行適當記錄。難點: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及比較全面地認識,并進行適當記錄。教學準備 教 具學 具說明與提醒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實物:蝴蝶、蜻蜓標本等干制標本不同倍率的放大鏡、多種昆蟲的干制標本,記錄用紙、筆。(根據條件,至少具備蝴蝶、蜻蜓標本。)1.注意觀察時著重昆蟲的身體結構。2.使用放大鏡時要把觀察到的圖像及時記錄下來,或寫或畫。3.放大鏡使用方法個別指導。教 學 流 程→→→回憶昆蟲 肉眼觀察 借助放大鏡 制定課外 拓展延伸共同特征 昆蟲身體 觀察肢體 觀察計劃 課外觀察活 動 過 程基 礎 設 計個 性 設 計一、創設情境,進入探究主題:教師復習談話:我們曾經細致地觀察過螞蟻、蝗蟲、蠶蛾等小動物,它們的身體分為幾個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學生:回憶并進行交流。(課件出示剛才提到的昆蟲清晰的圖片) 教師:像螞蟻、蝗蟲、蠶蛾這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都屬于昆蟲;顒右、奇特的身體構造 1.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師:昆蟲是地球生物中一個龐大的家族,占了已知動物種類的2/3以上,也是已知植物種類的3倍左右。昆蟲世界非常奇妙,現在就利用我們桌上的昆蟲標本來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紙上。(在觀察時,記錄紙上寫明要求觀察的是某些昆蟲的眼、足、觸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的部位,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觀察活動中能有重點有目標地進行觀察,而不是隨意的,漫無目標的,避免觀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級時對昆蟲的觀察。 ) 分組觀察各種昆蟲的標本:重點觀察肢體,例如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蟲的眼睛,昆蟲的各種觸角、口器等。(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現: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2. 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我們剛才利用自己的肉眼觀察過了許多昆蟲的肢體,發現昆蟲的觸角、眼睛都不容易看清。我們就可以借助上節課使用過的放大鏡來觀察,看看我們能有什么新的發現?(材料組長領取一組放大鏡,不同放大倍數可以觀察不同昆蟲的身體結構。)板書課題: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3.教師展示并小結:通過自己的親身觀察和看了昆蟲復眼、耳朵、觸角的介紹,我們對昆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課外還可以繼續去觀察昆蟲,相信你們會發現昆蟲更多的秘密。(利用媒體展示蝴蝶的翅、昆蟲的復眼、昆蟲的耳朵、昆蟲的觸角等。其中昆蟲的觸角可以典型介紹,可參看資料圖片。〕蜻蜓復眼 蒼蠅復眼 蝴蝶翅膀 活動二: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讀音línɡ)1、教師:我們前面觀察的都是昆蟲的標本,如果我們到大自然中去,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觀察它們,在蔚藍的天空下,在蟬的歌唱聲中去觀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還會發現更多的秘密。 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觀察范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其中部分瓢蟲也捕食蚜蟲) 2、小組制定觀察計劃,包括觀察的內容、地點、方法。 匯報、交流小組的觀察計劃。 提出觀察要求,包括環境保護和安全注意事項!菊n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結課,拓展延伸1. 總結: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生回答要點: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2. 延伸 :教師:關于昆蟲世界可以研究的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研究。(例如:觀察記錄螞蟻能預報天氣嗎? 蟑螂怎樣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觸角有什么不同? 蜜蜂怎樣采集花粉?)3.整理器材。 教師和學生一起整理放大鏡、昆蟲標本等器材。板書設計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 昆蟲名 眼 觸角 足 翅 我的發現 活動記錄紙(實際上制作大點,供學生畫圖或書寫)課外活動1.借助放大鏡觀察生活中的昆蟲。(例如,螞蟻、蠶蛾等)2.查閱資料:昆蟲世界的奇妙。(例如,法布爾《昆蟲記》)生成預見1.第一部分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身體結構。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學校的條件自己確定觀察的內容。課前昆蟲標本的充足與否,是否具有代表性都決定了觀察的效果。2.第二部分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課件及文字,向學生介紹如何在課外進一步觀察昆蟲,從觀察靜止的昆蟲標本過渡到觀察活著的昆蟲的生活習性,難度較大。課堂評估1. 觀察能否激發學生用放大鏡探索昆蟲世界的興趣。2. 通過課堂內的學習,能否在課外延伸,而選擇1 ~2種昆蟲在放大鏡下進行比較深人、細致的觀察和記錄。當然,這活動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經歷了過程,活動中認真地觀察、記錄和總結了,就達到了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