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位置
問題二: “用(2,3)表示張亮同學的位置”實際是給出了用數對表示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講授法,接著通過學生用這樣的方法表王艷和趙強同學的位置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用數對確定教室里學生位置的方法,通過“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思考,不難發現王艷(3,4)和趙強(4,3),兩個數相同順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會到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時候,兩個數是有順序的,是不可顛倒的。不那看出目的有:(1)確定行列的一般方法。(2)進一步確定,數對中間的數是不能交換的。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結束后,通過“小精靈的話:確定一個學生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引導學生自我回顧小結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
例題1教學落腳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提升已有生活經驗,掌握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學建議:
“學起于思”,對于例題1的教學,很多教師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的,都會考慮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方法,我也聽過很多節優質課,而我本人比較贊同的是:
盡量利用平常的教學情境,按照常規課的要求,從實際情境出發,提升學生的已有經驗。
教材的情境非常好,但用書上的圖畫指導學生來學習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學生的目光在書上,和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眼睛在書、回答的同學、老師三者之間切換有點頻繁,容易讓學生注意力游離,為了讓整個活動更加有效,我個人建議也是這樣做的,感覺效果還不錯。我們可以把教材的座位情境圖直接變為我們的學生座位,來研究用數對表示某個同學的位置。(案例附后)
關于例題2
教材通過呈現在動物園示意圖上確定各場館位置的情景,把用數對表示位置的實際問題抽象成用數對表示平面上點的位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確如何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
兩個問題:(1)你能表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2)在圖上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飛禽館(1,1)星星館(0,3)獅虎山(4,3)
對比例題2和例題1:例題2相對來說抽象一些,把表示各場館位置的那些點都分散在方格紙豎線和橫線的交點上,也就把用數對表示位置的實際問題抽象成用數對表示平面上點的位置的數學問題了。方格紙的豎線和橫線分別是列和行,它的起始位置和例題1都是一樣的,這需要學生知識與經驗的遷移,把例1中學習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應用到例2中來。我們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把方格紙的豎線和橫線分別與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聯系這一點,學生并不難,這點抽象能力還是有的。正因為如此我建議:
教學建議:
1、例題2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兩個問題體現了兩個方面,一是給出位置用數對表示,二是給出數對找到位置,有了例題1的基礎,學生獨立完成并不難。
2、教師要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加深學生對用數對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的理解。
適當引導學生做些拓展和探討: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表示大象館和海洋館的位置的數對,看看發現了什么。學生會發現(1,4)和(6,4)這兩個數對中的第2個數都是4,并結合動物園示意圖,明確在方格紙上這兩個場館是在同一條橫線(行)上。教師還可以提問“如果兩個數對中的第1個數相同,說明這兩個場館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幫助學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用(x,4)表示某場館的位置,能確定在哪里嗎”,讓學生發現由于字母表示的數不確定,所以這樣的數對只能確定這個場館在哪一條橫線上,但不能確定這個場館的具體位置,使學生明確必須要有兩個數才能確定一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