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位置
考慮到本冊是小學階段最后一次編排“位置與方向”內容,教學時應注意知識的綜合整理,讓學生對該內容形成較為完整和系統的認識。
1、重視對相關知識回顧,讓知識系統化?v向來看,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是一年級下冊按行、列確定位置的一個深化,把第幾行第幾列的具體描述抽象成數對的形式,更為簡潔明了;橫向來看,則與四年級下冊用方向和距離兩個要素來確定位置是互為補充的兩種方法,分別從不同角度出發來刻畫物體的位置關系。
2、注意知識的綜合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在綜合、對比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從而全面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如練習一的第6題和第7題,就綜合了以前學過的平移、方位、路線圖等知識,可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加強對前后知識內在聯系的認識和把握,同時進一步鞏固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3、注意學段銜接,但不要拔高要求。準確把握好教學要求,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不要介紹直角坐標系,那是中學的內容。
研讀教材 研讀學生的體會:
有研究指出:生成的精彩15﹪來自概括性問題,40﹪來自課堂學生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應答式評價,45﹪來自預設。我們研究預設主要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備學生和備教材及備大綱”。
研讀教材,研讀學生的我經常采用的一般步驟是:
第一步,自我瀏覽教材,做自我理解。拿到書我一般是把整冊整體瀏覽一遍,包括哪些章節的內容。具體到一個章節,我先重點看例題,每個例題就自己的意思理解,旁批。課后習題加以完整。
第二步,找教學的起點,把學生活現在眼前。具體到例題,要思考我的學生已經會什么,哪些對于我的學生是陌生的,對這個知識點他們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等,形成初步的教學思路。
第三步,研讀教參,對比教參的講解,找到自己的理解偏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四步,調整思路,形成相對成熟的思路,旁批在例題和習題旁。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向自己提問:要教給學生什么?通過什么載體去教?側重點在哪?學生已經有了哪些基礎等等。
而這些在寫預案和教學前,有個環節非常重要,“課前到學生那里去備課”是我們把研讀教材和研讀學生結合起來的好方法。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把握好編寫的意圖,例題的落腳點,重難點,知識的起點和延伸點,把握好知識的地位,這樣會有一種站得高的感覺,那么你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學習方式等,都相應地會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應然產生,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多樣的回答才會沉著,才會如魚得水,因為你知道“路”何去何從。
我想無論是研讀教材、研讀學生、研讀大綱、都要追求一個“透”字。 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就是研讀“自我”,也就是教師的本身。讓我們一起攜手,相信我們的努力能迎來“百花齊放”。
附錄:
案例:
有位老師課前把學生不分組按照秧田式整齊地排成象課本中在多媒體教室擺放的那樣。
師:同學們,在我們班的小伙伴中,有你最要好的朋友嗎?
生:有
師:請你悄悄地看一看,他的座位在哪兒?
生悄悄地看并紛紛舉手。
師:誰來說一說。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學習過用“第幾組第幾個”的方式來描述實際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經驗。這時候,學生紛紛說我的朋友在第幾排第幾個或者是第幾橫行第幾豎行或者第幾列第幾行,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就把平時大家的方法約定俗成為: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是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是從前往后數。并讓學生體會到正是這些規定與約定,才使人們在確定位置時有一致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