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體積教學案例及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課程實施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理念?本人結合“圓柱的體積”一課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教學片段]: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師:圓柱里面的水是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有辦法用過去過去所學習的方法求出這些水的體積嗎?
生(想了想):將它倒入長方體中,在量出數據來求。
師:說說你完整的想法。是怎樣轉化的?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那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嗎?
生(熱情的):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就可以了!
生2馬上說:正方體也可以的!
1、出示圓柱體模型。
問:那么我這個圓柱體體積可以怎么想辦法求呢?
生討論了一下,舉手說:找個裝了水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將這個圓柱體投進去,然后求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可以了!
師總結:這么說同學們都有辦法將一些圓柱體的物體轉化成長方體或正方體來求它們的體積。你們真聰明!
師:老師想請你幫忙求大廳里圓柱體形柱子的體積,你有辦法嗎?
學生動腦筋想來想去,用求助的眼睛看著老師……最后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用圓柱底面積乘以高就能求出圓柱體體積了。
師乘機引導:說說你是怎么知道這樣求的?……
[教學反思]:
每個學生在一節課的40分鐘里獲得最大發展應作為我們用好教材組織教學的追求。本節課緊扣教材,“以人為本”,著眼學生的發展,無論是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都獲得了最大發展。
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靈活地運用了教材的內容,由淺及深,步步讓學生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能借助舊知識解決問題到實際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引出我們需要推導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首先直接讓學生自由猜想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設計出許多方法。如將圓柱體的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形狀,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就是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將圓柱體容器注滿水,然后倒進長方體容器中,測出水的體積,就是圓柱體容器的體積。將圓柱體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長方體。盡管有的設想不切合實際,但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個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轉化數學思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積極思索,敢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