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體的表面積教案(精選2篇)
圓柱體的表面積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表面積,能初步解決有關圓柱的實際問題,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系和轉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培養認真審題、仔細計算、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掌握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會應用有關圓柱的特征以及計算表面積的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具:圓柱表面展開圖教具
五.學具:學生制做好的硬紙片圓柱模型,剪刀。
六.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并且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系和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學重點是掌握求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鞏固上節所學《圓柱體的認識》的有關知識。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掌握圓柱體的底面、側面和高,能正確地說出圓柱體的特征。
第二層次:推導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計算公式。首先讓學生討論圓柱側面展開的這個長方形與圓柱之間的關系。通過實物觀察和實驗,使學生了解到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這個圓柱的高,從而用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很自然地推導出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然后,運用圓柱側面積公式進行計算。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接著給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圓柱知識的動畫。在會求側面積這個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引導學生理解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量不變的辨證關系,培養學生們的觀察、分析能力。教育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三層次:針對本節所學知識設計了一些基本應用題。安排有:求圓柱的側面積,求圓柱的表面積。是對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公式的鞏固。針對一些特殊的題型:只有側面的圓柱,只有一個底面的圓柱等,以舉實物來讓學生判斷怎樣計算的形式進行練習。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
1、課堂上出示礦泉水瓶,剪出圓柱體那一部分?
問題:哪位同學能說出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回答:圓柱體有兩個底面,它們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圓柱體有一個側面;有無數條高,圓柱的高處處相等。
二、新授
剪開礦泉水瓶的包裝紙,想想:
1、怎樣才能求出礦泉水瓶圓柱體包裝紙的面積?
2、不把包裝紙剪開,能不能求出包裝紙的面積呢?怎樣求?(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寫出小組解決方法)
3、總結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底面周長高)
4、如果還需要把上、下兩個底面也用紙皮封好,那至少需要多少紙皮?
在解決過程中總結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5、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要做一個高為1厘米,底面直徑是3厘米的圓柱形塑料瓶蓋,需要塑料多少平方厘米?
三、練習
1.教師舉出實物讓學生指出它們和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再分別說出如何計算表面積:
①、圓柱形狀的煙筒、壓路機的滾筒、油漆圓柱體柱子。
②、圓柱形狀的筆筒、水杯。
③、圓柱形狀的茶葉筒、油筒。
2.做一做:(幻燈片出示)
1.要油漆豎立在大廳的一根底面周長是94.2厘米,高是2.5米圓柱形柱子,需要油漆多大的面積。
2.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積。
四、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圓柱體的表面積教案 篇2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的表面積》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長方形以及圓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打下基礎。是一節數學探討課,與生活密切聯系。
(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認識圓柱體,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概念,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掌握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
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
(三)重點、難點重點:圓柱體表面積的概念。難點: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
(四)教學具準備: 圓柱體實物
二、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精神。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認為運用活動教學形式,采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因此,按小學認知規律從“具體感知-形成表象-進行抽象”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等系列活動認識形式,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
三、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由面到體
1、新課導入: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你還記得怎么樣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圓)
2、實物出示茶葉筒、易拉罐等立體圖形,從而得出立體圖形概念。
3、板書揭題:圓柱體的表面積,從研究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一次飛躍。因此,在引入前,首先讓學生對以前平面圖形知識進行系統性回顧。然后,再出示立體圖形實物,在學生頭腦上建立立體圖形表象,并得出立體圖形概念,從而點明本節課學習內容和目標,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自主探究
本節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個層次:(1)“面”的特征。(2)“面”的形狀。(3)“面積”的計算。不靠傳統說教式和灌輸式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學上我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基本原則,6人一組,采用“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給每個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個學生的思維和認識都“活”起來。鑒于上述,我首先引導學生認識的圓柱體表面積,然后將剩余學習任務制訂成表格,派發給每個小組,以比賽的形式,參照實物,鼓勵學生在數一數、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議一議的學習活動中,得到圓柱體各部分的理解和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圓柱體各個“面”的形狀和面積計算。(小組合作完成)
(1)摸一摸,數一數;圓柱體它有幾個面?(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可按方位給每個面標上名稱。如:上面、下面和側面。)
(2)看一看,議一議;圓柱體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3)剪一剪,比一比;剪開后的每個面的面積應如何計算?有哪些面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
(4)指一指,說一說;從不同位置展開圓柱體的側面,不斷變換,引導學生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