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算出它們的普及率”教學案例分析
生3:我知道了我們學習的統計和百分數的知識很有用。
生4:我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為我奶奶說,以前人憧憬“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樣的好日子,現在我們不但有了電燈電話,還有了電腦,有人家還有了私家車呢!
生5:……
師:我們還可以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
生1:我班同學戴眼鏡的很多,可以調查我班的近視率,或全校的近視率,引起大家的重視。
生2:我經常看到有同學在校外的小攤買零食。我想調查一下我班同學每月零花錢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錢買學習用品,多少錢買零食。
生3:我想調查有多少人還知道張思德,現在許多同學知道“小燕子”趙薇,不知道英雄張思德了。
生4:我想調查南通市有多少貧困家庭。
生5:……
[評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能頷悟到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不刻意要求學生與教師思維一致;不刻意要求個別學生給出的答案對全班具有代表性。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發現、提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堂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和應用后安排的。活動內容來源于生活,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的思維正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不需要具體形象思維。數學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對學生來說,如果始終是被動地接受,像成人一樣地學習,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數學是索然無味的,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漸漸地沉睡起來,他們會漸漸地疏遠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重復性向創新性過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動有趣的實踐感受使學生覺得數學并不枯燥。讓兒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探究數學,在探究中體驗數學、享受數學。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提倡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收獲,而不是僅僅重復教師的講授,面對著具有鮮活生命和靈動個性的學生,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自己思想、表述自己觀點、實現自己思維飛躍的舞臺,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學習自信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欣賞者、支持者和引領者。
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模式呈現,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感覺到這是極其新鮮而富有挑戰性的。在探索中,我了解到實踐活動是“做數學”的具體表現,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學生應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這節課給我留下的啟迪是:當你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時,學生會還你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