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認識眾數 第七單元 統計
(6)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揭示眾數的意義、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數和眾數在這里的意義相同嗎?各表示什么意義?
補充以下練習:
1.在一次數學競賽中,20名學生的得分情況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這組數據中,眾數是多少?
2.一名射擊運動員連續射靶10次,命中環數如下:9,8,8,9,10,9,8,8,7,1 。在這一組數據中,眾數是( ),平均數是( ),用( )數來描述這位運動員的射擊水平更合適些。
課前思考:
眾數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初步知識和“平均數”的基礎上,安排的又一種統計量的學習。眾數在以前的教材中沒有出現過,對我們教師來說都是新知識。它在統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教材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通過黃豆種子發芽實驗,抽象出眾數的概念,讓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體會眾數的實際意義。
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眾數的概念,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兩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也滲透出了他們的優越性與局限性。可以比較全面、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讓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如射擊隊員的選擇,數據越多,頻率越穩定。如能經過更多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再考慮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結果會不一樣。對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補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作為參與者,主動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
課前思考:
學生對“平均分”與“平均數”可能還有些混淆,又出現“眾數、中位數”這兩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要學生能真正理解它們內在含義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是教學的重點。
學習了老師們以上心得,得益不少。我想,在教學中想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借助例題2的學習,初步認識“眾數”。
1、出示例題2,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想到了些什么?我想學生結合已有知識,想到的可能是:(1)總數;(2)平均數;(3)最多與最少的量;等等。結合平均數,復習平均數的意義。
2、也有可能學生在觀察時已經發現“17”是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教師可結合學生回答揭示認識“眾數”。如果學生自己沒有想到,教師可引導認識。
我覺得在這個案例中,平均數、眾數都可反映這列數據的一些情況。所以例題2的目的是導入新授,初步認識“眾數”。
二、鞏固對眾數的認識
1、利用練一練1,鞏固如何找“眾數”.
2、利用練一連2,鞏固為什么要使用眾數,體會眾數在生活中的價值。
3、補充:
出示:公園里有一群人在做游戲,(出示場景圖:教師38歲,8個小朋友分別是7歲、6歲、6歲、6歲、6歲、9歲、6歲、6歲)
你認為用平均數還是用眾數來表示這群人的年齡?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體會到這里的平均數是10歲,而場景圖中沒有1個人是10歲,大部分是小于10歲,發現用平均數并不能代表大多數數據的總體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來表示這群人年齡的總體情況不太合適。而這里出現最多的是6歲,所以用眾數6來表示比較合適。
4、練習十六第1題、第2題。進一步鞏固體會眾數與平均數的含義。
5、機動(孫老師補充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