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節課。
二)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表面積的定義: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表面積。
2)、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且會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問題。(比如有五個面或四個面的長方體或正方體)
3)、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他們旺盛的求知欲望。
2、過程與方法:
1)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或跟表面積有關的問題,如工業生產中需要的包裝盒,裝潢時對長方體或正方體進行外包裝,建筑時要粉刷墻壁等。
2)掌握知識的過程:情景引入,感知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分組討論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全班總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選擇最優方案——小組探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自主練習,鞏固知識——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揚嘗試、合作的協調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四)重難點的確立:
1、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解決有關的實際生活問題。
2、難點: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或寬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這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數學理論認為,小學數學課應增加學生的數學活動,依據本單元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這節課我主要運用復習引入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分析法動手操作法等進行教學。
教與學密不可分,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下學習方法:轉化遷移的方法、比較分析法、總結歸納法。
三、說教學流程:
(一)巧設情景,生活引入:
師:同學們,學校要給災區的小朋友捐款,并決定本周三在學校的操場上舉行募捐儀式。總務處的劉老師要制一個象樣的募捐箱,他聽說我們正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所以請我們幫個忙。請你想一想我們該怎樣制呢?(生答)我們還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生答)總務處備有硬紙板,那我們該去領多少呢?由此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長方體的表面積。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學生在用學具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讓學生主動操作、主動探索、主動思考。
1、引導學生展開上節可課制作的長方體,依次標明上下左右前后六個面,使學生明確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板就求這個長方體表面積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在學生的頭腦里建立起表面積的概念。
2、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引導學生動手量出長、寬、高,嘗試通過小組合作算出表面積,然后向全班匯報。
(2)小組討論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教師有在關鍵處進行點撥、引導,突破這一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