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認識》教案(通用18篇)
《1~5的認識》教案 篇1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大家喜歡打籃球么?喜歡看籃球賽么?說到籃球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你們知道是誰么?
這里有一項關于姚明的數據統計
據統計:姚明在nba比賽中的罰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兩個賽季罰球命中率高達81%,但上賽季下降到了78.3% 。
2、 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這條信息。大家認識紅色的數嗎?認識的舉手,真不錯,我們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認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么?
二、 通過數據,引出概念。
1、在我們南京現在正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因此某個社區里就進行了這樣的一項籃球比賽,我們來看看比賽的數據顯示。
“街頭籃球爭霸賽”選手決賽成績統計表
選手號碼 投中次數 投籃次數
7號選手 22 25
10號選手 18 20
13號選手 46 50
如果你是評委,根據這張表格里的數據,你能判斷出誰是冠軍么?
分小組來討論研究,把你覺得該紀錄的要記錄下來。
匯報:{這里可能有學生會根據哪位選手沒投中的次數最少來確定誰是冠軍。如果是這樣就要選擇一個是算命中率的學生來反駁他的意見。在學生討論時,可以下去指導,引導出部分學生的出完美的答案。只要學生寫出分數形式就可以了。}
過程提問:
指導學生口述,教師板書過程,引出百分數的意義。
2、介紹百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你覺得他寫得對么?寫得好么?他是怎么寫得?%是什么?(教師親自示范寫%)。你覺得寫百分號時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先寫分子,再寫百分號。
你會讀這個數么?讀作什么?讀作“百分之幾”而不是“一百分之幾”。
3、過渡:你能說說黑板上百分數是什么意思么?(盡量引出投籃命中率為后面的“百分率”作鋪墊)
三、 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1、請同學們隨意的寫出幾個百分數。
觀察學生寫的百分數,出示幾個讓學生明白,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實物展示過程:
a. 上面的百分數有沒有錯誤的?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么?100%就是多少?該怎么讀?
b. 找出一個比一大的百分數,這個數和100%相比更大了吧?可以這樣寫么?
(把比較的標準量平均分成了一百份,與它相比較的量可能是這樣的一份,兩百份,0.5份,或是其他的數。)
2、看書,學習書上的概念和知識。剛才同學們寫出了很多百分數,其實我們的數學書上有一些關于百分數的知識,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生匯報:百分數又叫百分率,又叫百分比。
師:那你覺得百分數是個怎樣的比呢?這個比有個什么樣的特征呢?
生:百分比的后項始終都是100。
那你又能舉出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百分率么?
3、鞏固概念,辨析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老師這里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
a.一堆煤運走了( )。 [87/100 87%]
b.一根繩長( )米。 [97/100 97%]
提問:為什么第一題可以有兩個答案,而第二題只能有一個答案。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究研究原因,并說出百分數和分數到底有哪些區別和聯系呢?
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得出:
分數的意義 百分數的意義
1、可以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2、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 可以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
四、有層次的練習中深化
1、完成書后練一練的第一題。
2、能用百分數來表示下面的成語么?
百發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穩
一舉兩得
3、聯想練習
一本書,我已經看了40%。
服裝廠上半年完成了全年計劃的60%。
化肥廠計劃生產化肥100噸,實際生產化肥112.5噸。
神舟飛船連續六次發射,全部成功!
四、結束本課。
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請你用一個百分數來評價一下自己。
《1~5的認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并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后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于我們采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學生分析:
由于本課的教學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學生學起來困難不會很大。但是10的組成這一知識點對于以后的教學非常重要,在教學10的組成時,應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樂于學習,以達到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64~65頁及練習九第1~3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讀、比較大小和組成及寫法,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4.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學會10的數數、認讀、比較大小和組成及寫法。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器、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引入。
“數字王國里,數字9總是認為自己最大,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字,特別是0。小朋友們,你們能幫0想想辦法嗎?”
2.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辦法:讓1和0做朋友比9大,讓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師總結: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0。(板書課題)
二、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學數數和認數。
(1)出示本課主題圖:和平廣場
教師提問:圖上畫了什么?請同學們數一數。
(2)學生分組交流,匯報數的結果。
學生說出有10個人,其中9個小朋友,1位老師。還有10只鴿子。
(3)課件顯示學生說的結果:10個人,天上飛的10只白鴿。加強學生對數字10的直觀感受。
(4)讓學生觀察第64頁的點子圖,并數出圓點的個數。教師這時板書:10,并引導學生讀數10。
(5)學生動手擺學具:擺出10朵小花。
2.比大小。
(1)10和一個數比大小,誰能說一說?除了這種還可填什么?10○□
(2)9○□誰來說說。
(3)完成書本第65頁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寫法。
(1)10的寫法和0~9這些數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2)誰能說說10怎樣寫?(學生先嘗試說說,教師再小結)
(3)在書本第65頁的田字格里練習寫10。
(4)寫完了同桌互相欣賞一下。
4.10的組成。
情境引入:有一天,小明在果園里摘了10個蘋果,他把蘋果裝到袋子里,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就把10個蘋果分別裝到兩個袋子里,你能幫小明把這10個蘋果放到袋子里嗎?
(l)請你拿出10個圓片代替10個蘋果,擺一擺,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種方法。誰能想辦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請一個小組匯報你們組的方法(實物投影展示)。
(4)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5)討論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
你有什么辦法記住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說給同桌聽。引導學生回答,看一個記兩個,看到一個,想到另一個,依此類推。 記住這前面五個,其余可以推想出來。
(6)獨立完成第65頁10的組成的填空。
三、游戲:10的組成練習
1.師生互動。
教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如:你出3,我出7,3和7組成10。)
2.生生互動。
同桌兩人做游戲,說數并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數合起來是10。
四、課堂作業
1.練習九第1題。
一個學生上來演示,其余學生在書上完成。
2.練習九第2題。
(1)學生模仿指揮員發射命令,讓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2)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這樣的情景。
3.獨立完成第3題。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回憶、小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你能說說嗎?
2.質疑:誰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提出來。
3.教師對全課進行小結。
六、開放題:
仔細閱讀方框中的數字,給相鄰數之和是10的方框涂色。
《1~5的認識》教案 篇3
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第一課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27~29頁例1、例2練習五第4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形成長方體的概念。
(2)認識長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方體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探索發現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操作和思維能力,滲透學習目的性的教育。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 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各一個
學具袋1:土豆、蘿卜、橡皮泥、紙板、刀子、剪刀等
學具袋2:長方體框架制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分類比較。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袋禮物,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請同學們倒出來看一看。
你們愿意玩嗎?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類嗎?(生分類)
師:哪位同學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分的,根據什么標準來分的?(讓學生直觀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
師: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師:這些物體,它們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樣,為什么都是長方體?長方體究竟有什么特征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操作實驗,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征。舉例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抽象概括長方體的特征
(1)自主學習
讓學生從自己的學具中挑選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物體。通過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長方體的特征。
(2)小組討論、匯報、交流辯論
師:哪一個小組愿意向全班同學交流一下你的發現?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質疑、辯論。
可能發生爭執的有:
①.對“相對”的理解;②.一組相對的棱是4條,而不是2條。③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一般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4)驗證特征。
同學們說的特別精彩,老師很佩服,但是你們是怎樣知道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如下情況:1、看出來的;2、量出來的;3、將長方體物體放在紙上用鉛筆描出一個面的輪廓,再用相對的面去比較;4、用剪刀將長方體盒子的一個面剪下跟對面比較。5、用稍大的紙蒙在長方體物體的一個面上,四周壓下痕跡,再跟其他的面比較等等。
提問:你是怎樣驗證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用尺子量、用筆桿沿棱比較等。
(5)師生合作,抽象概括。
師小結:剛才我們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征。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課件演示:二組相對的面分別重合); 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課件演示:三組相對的棱長度分別相等);長方體還有8個頂點。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認識長、寬、高。
師: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長度作為長,把前后方向棱的長度作為寬,豎著的棱的長度作為高。
(2)練習。
①請同學們從學具袋2中自己選擇材料,動手插一個長方體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長方體的長、寬、高。
②抽一名學生到臺上指給大家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認識立體圖。
認識透視立體圖.
(1)讓學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紙盒上各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如圖:教科書29頁透視圖。
問:最多你能看到幾個面?(讓學生報出所看到的面的號)
(正面的同學只能看到一個面,還有能看到兩個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個面)
(2)師: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從右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出來就是這樣的.屏幕顯示立體圖.
師:這個圖中你們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教師結合多媒體的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
(屏幕出現)
(3)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①出示下圖,想象出與之對應的長方體.
②出示一組長方體,讓學生說出所想象的長方體是其中的哪一個.
③電腦將長方體補充完整,讓學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確的長方體.
三、鞏固練習,拓展新知
1、基本練習。
(1)說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改變長方體擺放的位置,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寬、高。
(3)說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狀及它們的長、寬。上面沒有標明數據,你們是怎么知道它的長、寬?
2、變式練習。
(1)把一個長方體模型切成兩個小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幾個頂點?為什么?
(2)下面是一個殘缺的長方體,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來是什么形狀,面積是多少?(單位:厘米)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1~5的認識》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
教材解析:
“倍”是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 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初步認識了除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教材選取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大海邊采集貝殼標本的情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溝通“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系,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理解“倍”的意義,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2、在比較兩個數量時溝通“同樣多”和“1倍”的聯系以及“幾個幾”和“倍”的聯系,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樂于動腦的良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貝殼圖片,練習作業紙,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1、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海邊玩嗎?今天科技小組的同學正在海邊采集貝殼標本呢,咱們一起去看看他們的收獲吧!(出示情境圖)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交流反饋問題。
預設一: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和、差的問題,說明:同學們提的是我們以前學的兩個數量之間的和、差關系的問題。
預設二: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
(說明:預設二是根據上課環節中學生提出倍的問題這一生成而設計的。)
3、談話:王晶也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問題,師板貼問題。
4、談話:讀完后,你有什么問題嗎?(生可能提問: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識咱們以前沒有見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海邊拾貝殼的情境導入新課,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利用課件出示的問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認識倍的意義。
1、談話: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遍問題。(生齊讀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指生說)
2、擺一擺:用你手中的學具把王丁和李飛的貝殼數擺出來。
生操作學具,師巡視指導。
交流展示擺法。
3、觀察:李飛拾的6只貝殼和王丁拾的3只貝殼有什么關系。
預設一:(1)李飛拾的貝殼數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貝殼數比李飛拾的少3只。
預設二: 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么多。
預設三: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這是上課時課堂上生成的內容。)
4、(1) 根據預設一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比王丁的多3個?
預設一:畫豎線(在李飛和王丁同樣多的3只貝殼后面畫豎線)
預設二:分一分(將李飛的貝殼數分成3只和3只兩部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著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么關系?這一部分呢?
預設:同樣多。
預設:也是同樣多。
(2)根據預設二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你能給大家擺一擺,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么多嗎?
生到黑板擺一擺,分一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著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么關系?
預設:同樣多。
這一部分呢?
預設:也是同樣多。
(3)根據預設三即課堂生成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課堂生成:李飛的貝殼數里面有2個3,所以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談話:你真棒!老師這節課要講的內容你都提前會了。真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
談話:同學們看,如果把王丁的貝殼數3只看做1個3,根據這位同學說的,李飛的貝殼數里面是否有2個3?(預設:是)
談話:那誰能上來指一指,說一說?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說一說。
5、講解:我們把王丁拾的3只貝殼看作一份,是1個3,李飛拾的貝殼數里面有這樣的2個3。
小結:6里面有2個3,我們就說,6是3的2倍。
6、談話: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師一起來指一指,圈一圈,說一說。
同位互相說。
7、談話:現在請你再動手擺一擺學具,看誰最棒,能讓老師一眼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學生再擺一擺,讓生到前面展示。
追問:為什么要3個一份,3個一份的擺?是根據誰的只數擺的?
談話: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現在你知道了嗎?誰來說一說。
(二)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1、談話:王丁把自己的貝殼送給好朋友一只。王丁現在有幾只貝殼?(2只)那么李飛現在的貝殼數還是王丁的2倍嗎?
2、談話:請你再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擺的時候先想一想,要根據誰的只數來擺?要幾個一份,幾個一份的擺?
學生擺,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擺的?追問:為什么要2個2個地擺?
4、課件演示:6里面有3個2,6是2的3倍。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操作活動,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過操作之后的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動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倍”的含義。
三、借助素材,總結概念
1、談話: 李飛同樣是6只海螺殼,為什么一會兒是王丁的3倍,一會兒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顧總結:我們是用什么方法認識倍的?
引導學生梳理認識倍的方法:擺一擺,圈一圈。
3、揭示課題:我們通過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認識了6里面有2個3,6是3的2倍,同學們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發現倍數會因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初步體會比較標準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
四、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說一說,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紙的內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決問題。
談話:再讓我們回到大海邊,你還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師選擇其中三個問題解決。
(1)劉林拾的貝殼數是王晶的幾倍?
生圈一圈,匯報結果:8里面有2個4,8是4 的2倍。
師說明:8是4 的2倍。可以用一個除法算式來表示:8÷4=2
讓學生說一說:8表示什么?4和2分別表示什么?
師說明:倍不是單位名稱。學生齊讀有關倍的小知識。
(2)學生獨立解決“丁明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交流算式,訂正結果。
(3)解決“林杰拾的貝殼數是李飛的幾倍?”,
學生獨立解決,交流想法,認識3是3的1倍。
遷移學習:4是 4的1倍,5是5的1倍。
學生舉例:說一說誰還是誰的1倍。
觀察:這三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學生交流看法。
小結: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圈一圈的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學生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通過解決問題,遷移學習1倍的知識。然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有關“倍”的小知識,理解倍是表示兩個量的關系,不能做單位名稱。
五、回顧梳理,總結提升
談話: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談話:關于倍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希望你們能用數學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數學的小腦袋去算一算。好嗎?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梳理思維,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倍,解決倍,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1~5的認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單位秒,知道60秒=1分,以及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教學活動,逐步建立1秒、1分等的時間觀念。
3、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過程:
1、情境引入:播放雅典奧運會劉翔奪冠、春節聯歡晚會和神6發射錄像。引出秒。
2、秒的認識
(1)認識秒針
課件:鐘表店,說說哪些鐘表可以直接計量時間過去了幾秒?
(2)小組交流。
秒針走一格是幾秒?
秒針從2走到3,再走3秒(演示秒針走的過程),一共走了幾秒?
從現在的這里走到6,秒針走了多少秒?
假如時間過去10秒,秒針從6到幾?為什么?從1到幾?從7到幾?
從12到10是10秒嗎?(課件演示)
再從10到12呢?
秒針走一圈呢?
生1:60秒 生2:12秒 生3:1分
師:12秒對嗎?
生:不對,是60秒=1分。
師:秒針走一圈是幾秒?為什么?
生1:因為1分=60秒。
生2:秒針走一大格是5秒。
師帶生全體再5、10、15……的數。
秒針走一圈,分針會有什么變化?(觀看鐘面的變化)
(感:學生都有生活經驗,沒有必要去慢慢看,更應側重在感受時間的長度上)
師板書:分針走1小格是1分。
如果不看秒針走動,能知道秒針走多少嗎?
生:聽聲音,響一下是1秒。
游戲:閉上眼睛感受十秒,認為時間到了就睜眼。
師:你準嗎? 生:我準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1:掰手指 生2:心里報數
師:你們覺得報的怎么樣? 生:快
師:1嗒嗒 生:你慢
師:怎樣才能不快不慢? 生:不知道
師:怎樣才能掌握節奏?和師一起打節拍。
生:我心跳跳五下是一秒
師:你能找到方法準確感受一秒了嗎?
集體拍手再感受。
3、體驗:閉眼體驗15秒的長度。
(1)學生拍掌集體感受。
(擊掌越來越快,學生個體感受受到集體擊掌的影響,出現錯誤)
(2)在小組內由組長組織感受15秒的長度。
4、閉眼感受1分的長度。
(1)閉眼感受,先有聲,數秒后關閉,讓生閉眼感受1分長度。
(2)1分鐘能做什么?
師提供:一篇文章、畫畫、口算題讓生選擇,做1分鐘。
匯報:
口算做了幾道?(生:4道、2道、9道)
欣賞1分鐘之內的繪畫作品。
填空題。
小華每天睡9個小時,每天看動畫片30( )
小亮吃飯用了20( ),系紅領巾大約需要20( )
小跑50米用了12( ),跳繩10下大約用7( )
一節課的時間是40( ),做眼保健操大約是5( )
5、請生朗讀文章。
信息:打字員1分大約能打80個字…… ◎ 欣賞點
1、 教學中關注了“秒”、“分”與生活中聯系,選擇學生熟悉的活動,讓學生感知秒、分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 重視對時間的體驗,從而讓學生建立了秒和分概念。
◎ 討論點
1、 在秒的認識教學中教師重復過多,造成了前松后緊的局面,整節課幾乎沒有什么亮點出現。
2、 課堂容量小,訓練時間過少,對小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不利。
3、 教師對課堂生成處理得不是很好,給人的感覺是離開不了教案。
《1~5的認識》教案 篇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42,4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熟練地數出6,7兩數;
2,會讀,會寫,會比較這兩個數;
3,會用這兩個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順序和位置.
4,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數出6,7的物體個數;會寫6,7;會比較6,7的大小.
教學難點:基數和序數的區別;學會寫6,7.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計數器.
學具準備:7根小棒,0~7小卡片,直尺.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1,數一數.(課件)小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一些數字朋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0,1,2,3,4,5.
2,補充完整.(板書完成)你知道5的后面填幾 6的后面填幾
3,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6,7這兩位數字朋友.(板書課題)
4,跟兩位好朋友招招呼吧"6,你好,7,你好".
二,新課
(一)數數
1,主題圖:
(1)教室里同學們正在大掃除.看到這一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同學們說得真好,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愛護它,保持清潔衛生,從小要做一個講衛生,愛集體,愛勞動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嗎 "
(2)圖上有多少張課桌 你是怎樣數出來的
圖上有多少張椅子 你是怎樣數出來的
"先數已經擺好的6張,再數又搬來一張,一共有7張椅子."
(3)圖上有多少人 你是怎樣數教室里的人數的
"先數教室里面打掃衛生的同學和老師有6人,再數從外面走進來的一位同學,一共是7人;還可以先數學生人數,再數老師,一共7人."
(4)抽象出畫面中的數.
大家請打開課本,數一數主題圖下面的人數和點子的個數.你發現這些點是怎樣擺的
"6"上面擺5個點,下面再擺1個點,就是6點.
"7"上面擺5個點,下面再擺2個點,就是7點.
2,關于擺一擺:
(1)用6根小棒擺了一個六邊形,真漂亮.
(2)用7根小棒可以擺成什么圖形 (不要求學生擺得很漂亮,基本可以擺出一個模樣就可以了.兩生上投影展示.)
3,關于說一說: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室里有哪些物體的數量是6,哪些物體的數量是7
(2)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這兩個數來表示的
(二)數的順序
1,計數器
老師這個計數器也有6,7,請看:5添上1是幾 6添上1是幾
7去掉1是幾 6去掉1是幾 (拿住的1要停一停)
2,直尺(學生用具)
(1)游戲1:搶答:5的后面是誰 6的后面是誰 7的前面是誰 (指出來)
(2)誰能從0順數到7;誰能從7倒數到0
(三)比較大小
1,先讓小朋友完成課本43頁的5○6;6○5;6○7;7○6.
2,讓一生上板完成板書,提問為什么55;66.
3,游戲2:學生同桌合作,將卡片次序打亂,各抽出一張數字卡片比較大小.(我出5,我出7,5小于7,7大于5)
4,課件練習:6>,里面可以是哪些數字朋友呢
5,課件練習:<7,里面可以是哪些數字朋友呢 誰最大
(四)序數含義
1,第43頁金魚圖(邊觀察邊討論得出正確的答案)
(1)先讓學生找準起點,從第1瓶數到第7瓶,再觀察第6瓶里有幾條金魚.
(2)先把第二句話補上從左數.再認真觀察找出裝有6條金魚的瓶子,最后從左邊數出裝有6條金魚的瓶子是第4瓶.
(3)先把第三句話補上從左數.再讓學生從左邊數起找到第7瓶,最后數一數瓶里有多少條金魚.
2,區別6和第6,7和第7(游戲3:扮演老鼠叫)
老鼠怎樣叫的 (吱吱吱)說到的同學站起來扮演老鼠叫一叫.
(1)第一排的6只小老鼠,第三排從左數起第6只小老鼠.
(2)第一小組的7只老鼠,第五小組從前面數去第7只老鼠.
(五)寫數字
1,6和7的形狀分別像什么
(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鐮刀.)
2,示范寫(強調起筆,運筆及收筆)
"6"中點靠右起筆,緩緩向下,差不多到中線收筆.
"7"不要頂格,快到邊線轉,在靠右的地方收筆.
(提醒學生坐姿端正,眼與書之間保持合理的距離,書寫要工整美觀)
三,機動練習:
1,《課本》第48頁的第2,3題.
2,《導練》第20頁的第1,2,3題.
3,游戲拍手掌.
四,總結:
1,今天我們認識了哪兩位數字朋友 學會了什么
2,機動:評價自己或同學今天上課的表現.
五,板書設計:(另頁)
6和7的認識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 ● ● ● ● ● ●
○ ○ ○ ○ ○ ○ ○ ○
5<6 65 7>6
6,第6
7,第7
《1~5的認識》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一65 頁.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10的認識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學具盒,水果圖,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已經學過了哪些數字
生:0一9
師:這些可愛的數字娃娃在一起玩的時候發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聽聽
(電腦播放數字娃娃故事: 在數學王國的數字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1~8各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聽了可傷心啦!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沒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
師:誰來猜猜
生:1和0合起來變成10比9大.
師:10是不是比9大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10的認識.(板書課題)
探究新知
(一),數數與認數
師:請同學們翻開書本64頁,認真觀察這幅圖,看看圖上畫有什么 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呢
生:圖上有10只鴿子.
師:是不是10只鴿子,大家一起來數數.
師:我們數數的時候最好能按一定的順序,這樣不容易重復或遺漏.
生:圖上有9個小朋友,1個老師,一共是10個人.
師:大家一起來數數.有幾個小朋友,幾個老師,一共有幾個人.
師:大家數了9以后再數10,10是9后面的一個數.
(二)10以內數的順序
1,認識數序
師: 有一天,0~9這些可愛的數字娃娃正在做"排隊"游戲."10"數字寶寶也想參加,它來到數字隊一看,0~9這幾個數字寶寶已經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好隊了,(出示尺子圖)10來了,它應該排在哪兒呢
生:10排在9的后面.
師:為什么
生:因為9再添上1就是10, 10比0一9的數都大.
2,感受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師:其實,我們的身邊或我們生活中與10有關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動作或一句話表示出來嗎
生:我家里有10張櫈子.
生:左手擺1,右手擺0,放在一起很像10.
生:我家里有10朵花.
生:我媽媽買了10個蘋果.
生:我有10個手趾,10個腳趾.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這里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10,我們一起來看看.
(課件展示:溫度計,路牌,日歷)
師:這些與10有關的事物,都可以用數字10來表示.
3,基數,序數
師:我們也來玩玩"排隊"的游戲.有興趣嗎 老師這里有10張數字卡片,請拿到數字卡片的同學到前面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好隊.
師:聽老師的口令,第八第八笑一笑,第二第二學貓叫,第五第五跳一跳,10個同學請蹲下,第10第10站起來.
師:都是10,表示的意思相同嗎
生:不相同,10表示這一行的10個同學,第10表示這行排第10的這一個同學.
(三)比較大小
1,出示65頁點子圖,數一數,比一比.
師:剛才聽到小朋友們都說10比9大,9可不服氣了,它拿出九個點子說,(錄音:我有這么多,你比我多嗎 )同學們說說看.
生:當然是10比9大,因為9個點子再加一個才是10, 10比9要多一個.
師:在9和10中間該填什么號
生:小于號(屏幕展示:99)
2,搶答游戲
10>( ) 10<( ) 10=( )
(卡片依次出示上面題目,知道的同學站起來搶答.)
(四)學習10的寫法
師:剛才我們已經和10交了朋友,那么10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數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以前學的數字是一個數字,10是由兩個數字組成.
師:你會寫10嗎
師:寫10要占兩個"日"字格,左邊格子里寫"1",右邊格子里寫"0";先寫"1"再寫"0",兩個數字不能離得太遠.也不能太近.舉起你的右手跟著寫一次.
師:請打開書本65頁,把10這一行寫完.
生:學生動手寫.
師:寫完后同桌之間互相欣賞一下.
(五)律動:(課間休息)
師:全班起立,跟老師做律動.(向上伸伸手,向下伸伸手.向左彎彎腰,向右彎彎腰,向前點點頭,向后仰仰頭.安安靜靜快坐好.)
(六)學習10的組成
師:同學們一個個棒極了,為了獎勵你們,老師帶來了一些蘋果,數數有幾個 (10個)如果把10個蘋果分到兩個籃子里,你會分嗎 請你拿出10個蘋果,擺一擺,分一分.看看有多少種分法.
生:學生動手擺10個蘋果圖的小卡片.
師:把你的分法跟同桌同學說一說.
師:也可以把你的分法寫在書上.
生:學生動手寫.
(生匯報結果,師板書)
師:10有那么多種分法.怎樣才能記得快
生:我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想到10可以分成9和1.10可以分成2和8,就想到10可以分成8和2.
生:按順序,10可以分成1和幾,10可以分成2和幾,10可以分成3和幾……
師:你們的方法可真妙!大家記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記,也可以仿照他們的方法.
師:10可以分成1和幾,10可以分成2和幾,我們一起來讀讀,(齊讀10的分成).那么1和9組成幾,2和8組成幾.一起來讀讀,(齊讀10的組成).
師:現在我們做一個拍手游戲,老師拍的數和你拍的數合起來要是10.
師生互動
師:同桌之間互相玩一玩這個游戲.
生生互動
鞏固練習
1,關于10的知識你掌握了嗎 老師來考考你好不好 打開書本65頁"做一做"寫在書上.
師:誰愿意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生:5和5組成10.
生:9和1組成10.
生:3和7組成10.
生:6和4組成10.
生:2和8組成10.
2,這道題比較簡單,如果再難一點的,有信心挑戰嗎 書本67頁第1題把它寫在書上.
(指名上臺說說你是怎樣填的,為什么這樣填 )
3,師:2004年,我們國家第一個上太空的人是誰 (楊利偉同志) 現在我們模仿一下指揮員發出命令,先把它填在書上67頁第2題.
師:現在大家一起來試試.10,9,8,7,6,5,4,3,2,1,發射!
師:你們想不想去太空玩一玩,如果想去你現在該怎么做
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看書,質疑問難
師:請打開書本64一65頁,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問老師的
拓展延伸
師: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愿意幫老師解決嗎
師:現在老師有10元錢,想買下面的東西,只準買兩樣,可以怎樣買呢
出示:草霉 蘋果 橙子 哈密瓜 雪梨 桃子 香蕉 菠蘿 西瓜
6元 2元 4元 9元 1元 3元 5元 7元 8元
(學生出來拿,并講為什么)
生:可以買雪梨和哈密瓜.因為雪梨1元,哈密瓜9元合起來是10元.
生:可以買蘋果和西瓜.因為蘋果2元,西瓜8元合起來是10元.
生:可以買菠蘿和桃子.因為菠蘿7元,桃子3元合起來是10元.
師:如果老師要買三樣,又可以怎樣買呢
生:可以買雪梨,菠蘿和蘋果.因為雪梨1元,菠蘿7元,蘋果2元合起來是10元.
師:誰還有不同的買法
生:可以買香蕉,蘋果和桃子,因為香蕉5元,蘋果2元,桃子3元合起來是10元.
總結全課:談收獲
師:這堂課,老師感到很高興,不知大家覺得怎樣 那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師:大家學的東西可真多!回去之后把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告訴你的好朋友和爸爸,媽媽,好嗎
輕松下課:《數鴨子》
板書設計
10的認識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10 10 10 10
9 1 8 2 7 3 6 4
6元 2元 4元 9元 1元 3元 5元 7元 8元
《1~5的認識》教案 篇8
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
單元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2、難點:數100以內數,特別是數到幾十九、下一個整十數應該數幾十比較困難。
3、關鍵: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別注意講清數位的意義,使學生在理解數位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讀法和寫法。了解數位的意義包括知道數位的名稱、數位的順序、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2、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和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懂得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個位、十位的數位的概念。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夠正確地、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
4、能夠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單元課時安排:約6課時
課 題 數數,數的組成 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弄清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理解計數單位
課前準備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課 時
一、 教學過程 復習。
1、看投影片回答問題:
1個十和2個一組成( ) 20是( )個十組成的
5個一和1個十組成( ) ( )個十和( )個一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頁圖。
提出問題:
(1)面上有幾個小朋友?(4個)
(2)他們在干什么?(數一共有幾只羊)
(3)他們都說了些什么?(有的說大概有100只,有的說比20只多得多……)
教師:他們回答對嗎?這些羊大概有幾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數、數的組成。
二、 新授課。
1、教學例1。
(1)教師:同學們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數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學生動手操作)。10個一是多少?(10個一是一十)(板書)是幾捆?(一捆)繼續數出10根捆一捆。
教師:你們如果再接著數出9根,現在一共是幾根?(29根)
教師:大家數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現在一共有幾捆?(3捆)
(2)排木塊,全班同學數一數有幾塊?(10塊)拿3排木塊是多少塊?(30塊)再加2塊呢?(32塊)接著再加3塊現在一共是幾塊?(35塊)
(3)教師:剛才我們已數出30根小棒是幾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現在一共是幾捆?(10捆)10捆是幾根小棒呢?(100根)10個一是一百。(板書)
在教學中要注意每數到接近整十時,再數一個是幾十要停頓強調。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時每數完整十數就問同學們怎么辦?(捆成一捆)
教師:數物體的個數可以1個1個地數,還可以10個10個地數,10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100)
2、教學例2。
(1)數小棒從三十五數到四十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35根小棒,看誰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數一直數到四十二。(強調數到三十九再數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幾捆又幾根?
(2)離開實物直接數數,從八十八數到一百。
教師:誰知道八十九數完數是多少?九十九數完數是多少?學生回答后,讓全體同學一起數,再指名個別數。
(3)做課本第33頁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先從五十六根小棒數到六十三根,再接著數到七十二根,有些學生可能對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數是什么有困難,老師要給予輔導。
3、教學例3。
教師出示3捆又5根小棒問學生現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35根小棒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3個十和5個一組成多少呢?(3個十和5個一組成35)
三、 鞏固練習。
1、做課本第33頁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形,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獨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的同學。
2、(首尾呼應)再投影出示第31頁圖。
提問個別學生:畫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這些羊有幾只?
3、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自己的學號,再說出它的組成。
甲:我是15號。十五是由1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
乙:我是50號。五十是由5個十組成的。
丙:我是32號。三十二是由3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
在教學中,我發現數數、理解數的組成、比較數的大小以及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學生掌握比較好,尤其是數數,大部分學生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五個五個地數、十個十個地數,還會三個三個地數,順著數倒著數基本沒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數到幾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該數幾十,三個三個的倒著數基本不會。在比較大小方面,學生不僅會比較,更重要的的他們能說出比較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來的。關于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達到了要求,而且不僅能會算,還能與老師、同學和家長交流算法。
課 題 讀數、寫數。 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
教學重點 讀數與寫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
課前準備 計數器1個、小棒100根、鉛筆24枝、投影片。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
(1)一個一個地數,從27數到50,從85數到100
(2)十個十個地數,從30數到60,從20數到100
2、看題口答。
(1)( )個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個一。
(2)( )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個十。
(3)個十和2個一組成( )
(4)十和5個一組成( )
(5)75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3、教師報數,學生擺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學例4。
(1)出示計數器。
十
位
個
位
教師: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叫個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計數器分別貼上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
這里共有幾枝鉛筆?(有24枝),有幾個十枝和幾個一枝。(2個十枝和4個一枝)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別把2捆鉛筆和4枝鉛筆分別掛在十位和個位上,接著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啟發學生說出2捆鉛筆表示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子,4枝鉛筆表示4個一,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表示。
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是幾,就寫幾,這個數寫作“24”。
讀數時,先讀十位數,再讀個位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學生跟讀兩遍。
2、教學例5。
(1)第一行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讀給同桌同學聽,教師巡視指導。
(2)第二行第1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十位上有4個珠子,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試問:這個數該怎么寫?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這個數十位上是4,就寫4,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因此寫作:“40”讀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題讓學生嘗試,說給同桌的同學聽。教師提問個別同學,集體訂正。
教師強調,寫數的時候,有幾個十,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占位,如30、40、50……個位都寫“0”。若這些數個位上不寫“0”行嗎?為什么?
3、教學例6。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里一共有幾捆小棒?幾個10?10個十是多少?
教師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掛在百位上邊。
問一百該怎么寫呢?
引導學生說出:先在百位上寫“1”,十位與個位上都寫“0”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
(2)教師告訴學生計數器上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結。
寫數、讀數都要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上一個也沒有寫數時要寫“0”占位。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同學:該如何寫數,你是怎么想的?集體訂正。
2、 游戲:接通電話(投影出現)。
課 題 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 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及數的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比較
課前準備 100以內數目表一張、例8放大圖兩幅、投影片。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出下列各數。
35、76、89、90、96、100
2、老師報數,學生在本子上寫數。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個兩位數,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這個數寫作( )。
(2)一個數,百位上是1,十位、個位上都是0,這個數寫作( )。
二、新授。
1、教學例7。
(1)按照數的順序,學生逐行獨立完成。教師出示放大的100以內數目表(已有的數字用彩色筆寫)指定學生填寫。師生共同訂正。
(2)讓學生回答例7提出的兩個問題。
a、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綠色,個位是3的數涂上黃色,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涂上粉色,引導學生逐項完成。
b、你從表里發現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橫行看、豎行看等來發現。
從橫行看:第一行是填單數,第二行是填雙數。每一橫行的個位都是1、2、3、4、5、6、7、8、9、0。
從豎行看:第一豎行的個位數都一樣,十位上的數是0、1、2、3、4、5、6、7、8、9排列(0沒寫出來)。
教師提問: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55前面一個數是多少?
2、教學例8。
(1)出示雞蛋圖。
教師問:左邊有多少個雞蛋?右邊有多少個雞蛋?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 26
教師追問:“左右兩邊的雞蛋,哪邊的多?(左邊多)28和26兩個數比較,哪個數大?”
學生回答,老師再做說明,28和26相比較,28大,26小,我們用“>”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在28和26的中間板書“>”學生讀式子兩遍)
(2)出示計數器圖。
讓學生觀察后問:
“左邊的計數器表示多少?右邊的計數器表示多少?學生回答后,老師板書:39○45,又問:“39和45這兩個數相比較,哪個數大,哪個數小,應該怎樣表示?”老師在○里填上“<”大家齊讀式子兩遍。
另一幅圖提問個別學生誰大于誰?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一聽。
3、做課本第39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指導,對有困難學生可對照數目表,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練習。
1、把下列卡片按數的大小順序,先從小到大排,再從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師說明:要把幾個數從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數,把最小的數排在最左邊,最大的數排在最右邊,再把其他各數按順序排。反過來,如果要把這幾個數從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邊,最小的排在最右邊,再把其他各數按順序排。
教師先指定一個學生按從小到大排,排完后,齊讀各數。然后打亂次序,再指定一個學生把這些卡片按數的大小,從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適當的數。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戲題: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戲題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
課 題 多些,少些。 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初步學習對數量的估計,逐步建立數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2、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教學難點 相對性的理解并能進行正確地表述
課前準備 例9的投影片、小小養殖場和鞏固練習1以及游戲題的投影片。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按順序寫數。
18 26
69 70
2、62后面連續的五個數是( )
62后面的第五個數是( )
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下列各數排列起來。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師:先估計一下:紅金魚、花金魚、黑金魚大約有多少條?然后再數一數。
紅金魚有幾條?(48條)花金魚有幾條?(15條)黑金魚有幾條?(10條)
大家一起從15數到48,數的過程體會到15到48要經過好多的數。
教師告訴學生,48比15多得多,象剛才的題目我們就可以說,紅金魚比花金魚多得多。
請一個同學從10數到15,從中感受到10到15比較接近,我們就可以說15比10多一些,象剛才的題目,我們就可以說黑金魚比花金魚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養殖場。
小組討論:小小養殖場,誰比誰多一些,誰比誰多的多,誰比誰少一些。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鵝比鴨少一些,鵝比雞少得多,雞比鴨多得多等等只要結論合理,均視為正確。
三、鞏固練習。
1、小娟有37張郵票。(投影片出示)
本題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幾張郵票?(2)小紅可能有幾張郵票?
(畫√) (畫○)
38張 45張 90張
32張 15張 56張
2、第40頁“做一做”。
第1題:4人小組根據題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句話。
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集體訂正。
第3題:看誰最聰明:你能想出幾種答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與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另外,在具體的情景中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也讓一部分學生感到很困難。
課 題 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設計
教學目標 1、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2、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夠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學會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口算。
課前準備 例10的課件、游戲題的投影片。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下面各題。
1、36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2、5個十和7個一是( )。
3、65里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
二、新授。
1、教學例10。
(1)課件演示,媽媽買了3排的樂百氏飲料,每排10瓶,小明買了2瓶樂百氏飲料,他們一共買了幾瓶樂百氏飲料?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0+2=32
追問:30+2表示幾個十與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引導學生說出: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
(2)從32瓶中拿走2瓶(課件演示)。
提問:還剩多少瓶?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2—2=30
(3)2個一加3個十一共是多少?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30=32
(4)練習:第41頁“做一做”。
第1題第1小題
先讓學生擺小棒,再對著擺的小棒寫算式。
學生寫完后,指定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計算,并集體訂正。
第1題第2小題
讓學生擺給同桌的同學看,然后列式計算。
教師巡視,個別學生如果有困難,給予適當的指導,最后集體訂正。
第2題
以做游戲的形式出現,看看誰的頭腦最靈活。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說明:卡片正面寫50+6,背面寫6+50,口算時先讓一名學生看正面的題目并口算得數,再讓另一名學生說出背面的題目并口算,如果學生有困難,再翻到背面讓學生看一看口算。
2、做練習八的第5題。
教師把題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數,再全班學生一齊看卡片口算得數,然后讓學生把得數填在教科書上。
做游戲:誰最先回家。
組織好練習,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本單元的口算,學生應做到能正確進行計算,絕大多數學生應達到每分鐘做5~6題。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還需要組織好練習,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課 題 擺一擺、想一想。 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擺小圓片,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觀察、猜想等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3、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擺一擺進一步理解數位、100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課前準備 兩位數的數位表,4個小圓片,投影片。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在數位表中,右邊起第一位叫什么?(個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師拿出一個數字卡片“1”放在個位表示多少?(一個一)
若數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個十)
教師強調:“1”放在不同的數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個一,一個十,一個百……
二、新課。
1、出示兩上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學具)現在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分工協作,三個人擺不同的數,一個人負責記錄,然后每組派代表匯報。
十位 個位
○ ○ ○
○ 表示的數是:2
表示的數是:11
十位 個位
○ ○
表示的數是:20
2、為什么兩上圓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數不同?
因為放在不同數位表示的數不同,個位上的兩上小圓片表示2個一,十位上兩個小圓片表示2個十。如果一個小圓片放在個位、一個放在十位表示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數是11。
3、出示三個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的學具)分小組學生動手操作,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十位 個位
○
○○
○○○ ○○○
○○
○ 表示的數是:3
表示的數是:12
表示的數是:21
表示的數是:30
4、若4個小圓片呢?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十位 個位
○
○○
○○○
○○○○ ○○○○
○○○
○○
○ 表示的數是:4
表示的數是:13
表示的數是:22
表示的數是:31
表示的數是:40
5、小結:
教師提問:
(1) 兩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3個數)
(2) 三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4個數)
(3) 四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5個數)
(4) 誰能說一說五個小圓片可擺出不同幾個數?(6個數)
教師:圓片的個數和所擺出的數的個數有什么聯系呢?
圓片的個數+1=擺出的數的個數
提問:用8個小圓片,可以擺出幾個不同的數?(9個數)
如果用9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不同的數?(9+1=10)
這個規律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擺的過程中,通過表格找出。(投影片)
圓片數 表示幾個數
2 3
3 4
4 5
5 6
6 7
…… ……
三、鞏固練習。
教師:每個同學拿出6個小圓片,自己單獨擺一擺,可擺出多少個不同的數?
《1~5的認識》教案 篇9
教學設想:本節課是學生學了克與千克后的又一個常見量的教學課,同時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課.一般說來,學生對大的計量單位噸比較陌生,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教學進行突破.
課前預習
要求孩子熟悉用噸做單位的數量,熟悉自己的體重.
突破難點
學生在上課之前,可能對噸這個質量單位并不陌生,但對"一噸"所表示的質量是模糊的,因此我采用了師生互動的形式,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進行深刻的體驗,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噸的概念.本節課設計的活動有:抬一抬礦泉水桶,背背抱抱老師和同桌,并估計多少個這樣的人才是一噸,根據已有的信息進行小組合作說一說哪些物體是1噸,想象把一噸水裝入一個正方體中大約需要一個多少大的正方體.在一次次的感官與實踐的刺激中,讓學生產生震撼,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對一噸的感知.
自主學習
對于學生噸與千克之間的互化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嘗試計算.
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是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化聚;
2,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測,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涼爽的秋季到了,動物們要在森林體育館舉行運動會,熊老弟,牛大哥,馬大哥,鹿妹妹都準備參加.這天一大早,他們四個一起高興地向體育館走去,他們有說有笑地來到了小橋邊,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請同學們看圖.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教學例6(出示課文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圖片,學生續說故事.
師:他們一同來到了小橋邊,看到一個牌子:"限重一噸."牛大哥問:"一噸有多重呢 "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來.
(2)提出問題:"噸"表示什么 你知道有關噸的知識嗎
(3)小組討論交流.
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可能會說出:①"噸"是表示重量的.②"噸"是表示很重的物體的重量的.
師:我們來聽一聽小精靈是怎么說的.
媒體展示:"噸"和"克,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像大象,汽車(輪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4)揭示課題 噸的認識
2.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看課文的小精靈給我們提問:你知道1噸到底有多重嗎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1噸=1000千克 (如不能說出,教師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實物進一步使學生明確1噸和1000千克之間的關系.)
如: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2)繼續看圖,你從故事中還獲得了什么信息 (四人小組說一說)
(3)學生匯報: 熊重400千克
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
(4)解決問題
它們能同時過橋嗎 引導學生將動物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比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噸重,所以不能同時過橋.
他們可以怎樣過橋
小組匯報:
方案1:可以一個過去后,另一個再過.
方案2:可以分兩次過,每次過兩個.
方案3:熊,馬,鹿同時過.
方案4:馬,牛,鹿同時過.
方案5:熊,牛,鹿同時過.
師: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它們終于安全地過了小橋.
3.生活中的數學
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同桌互相背一背,說一說自己的體重,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 多少個同學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
三,拓展延伸
⑴ 媒體出示例7: 3噸= ( )千克 6000千克=( ) 噸
學生嘗試計算,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⑵ 學生獨立解決下列問題:
5噸=( )千克
9000千克=( )噸
1噸—300千克=( )千克
3噸100千克= ( )千克
四,鞏固練習
1,將學過的質量單位進行整理
板書 噸 千克 克
2,填合適的質量單位
1塊橡皮約重20( )
卡車載重4( )
小明體重35( )
在2004年希臘舉辦的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唐功紅以舉起305( )的成績奪得冠軍.
為國爭光.
一座橋的載重量是10( )(再請學生說說什么是"一座橋的載重量")
3,數學日記
4,拓展思維:游園會哪幾只動物可以一起過橋
《1~5的認識》教案 篇10
一、揭題:
談話:同學們,五一都去哪兒玩了?今天許老師要帶你們到更遠的地方,到我國的大江南北去欣賞祖國壯美的河山。
課件出示長城、介紹長城,再問: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嗎?提示:長城全長6700( )填上合適的單位,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填。(結合學生回答進行復習。)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課題。
二、新課:
1、了解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情況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說說你對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據學生的回答,學生千米和米的進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學會正確地讀法。
2、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1)你認為一千米實際到底有多么長,你能想得出來嗎?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2)從學校大門出發到葉廷鵬鵬紀念館門前大約500米,來回約是一千米。閉眼想一想這一千米的長度。
讓學生根據已知的長度說一說1千米有多長。例如:學校的大門到最里層教學樓的距離大約是50米,2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旗桿高10米,100根旗桿頭尾相接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課前準備:讓學生先了解學校內各場所有長度。兩幢教學樓之間長約50米;旗桿高10米;籃球場的長約25米;多媒體教室長約15米等等;)
(3)根據了解的一千米長度,同桌討論:從林步橋十字路囗沿鄉交車往平陽方向出發,大約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選擇:練川衛生院;柳洋路囗;上橋路囗;)反饋時說說你的想法。
(4)小組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從你家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
對學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進行回顧。(剛才某同學說的距離是一千米嗎?課后,選擇同學們討論的一種方法去驗證。)
3、千米的應用。
(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很廣,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長度或象長城這樣巨大的建筑工程時往往用到千米這個單位。
(2)課件出示:長江,黃河、我國南北、東西長
(3)千米也叫公里,用字母km來表示,讀作千米或公里。課件出示:路牌、里程碑等
(4)課件出示1小時的路程。
成人1小時約行5千米;
自行車1小時約行15千米;
公共汽車1小時約行60千米;
火車1小時約行90千米;
飛機1小時約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賞景色同時展開教學)
要求講法要準確,并說出你是怎樣想的。
5、剛才在領略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同時你還收獲了什么?
三、對長度單位知識的系統整合。
四、綜合練習
(1)填寫單位
(2)千米與米的化聚練習
(3)大數字化聚
(4)看書質疑:書上給我們介紹了有關千米的一些知識,你們看看,有什么新收獲或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再與同桌或小組內的同學相互探討探討。然后完成書上填空。
五、你認為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嗎?
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檢閱資料,如果有的話,記錄下這些單位的名稱;用在什么地方;并寫出自己對這些單位的感受好嗎?
《1~5的認識》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包含第29─ 31頁的內容。
教學背景分析
數0的含義比較寬,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不同的應用就體現出0的不同含義,所以教材采取了認數、寫數相結合的編排方式把數0的教學單獨安排成這一段。并注重通過多種素材,創設為學生所熟悉、感興趣的數學題材,經歷從具體——抽象——具體的認數過程。在教學0的加法時,我創造的使用教材,將課間休息的小游戲成為貫穿加法教學中的階梯。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發現簡單規律的能力。
3、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和興趣。在探索研究活動中體會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初步體會0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有關0的計算方法。
課程資源
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首要的是課程資源的挖掘和運用。《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活用教材,努力結合學生特點充分開發課程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藝術資源等,通過多種教學資源的整合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用數學的思想分析、觀察、體驗、收集、處理各種信息,用靈活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體驗數學過程,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探索數學規律,努力實現過程性教學目標 ,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所以,根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占優勢階段的特點,為了發揮直觀教學效率,在本節教學中,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學實際的板畫教學,通過這些資源的合理運用使學生感受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更會加強獲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教學策略
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1、動起手來樂趣多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2、在矛盾中"我"要探索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激發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教學流程
一、情境激趣,在故事中體驗0
1.向小伙伴們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結合學生回答板畫小猴子)
2.教師講一個關于小猴子的故事:小猴的媽媽留下一個盤子,里面裝著他最喜歡吃的水果做午餐。估計媽媽可能給它留下幾個桃子?
3.估計一下盤子子最后能剩下幾個桃子?(1、2、0貼圖片)
4.哪個數字沒學過?0它代表什么?
板書課題:0的認識和加減法
二、在生活中尋找0
1.0像什么?教師范寫,一起書空,然后描紅,再獨立寫。
2.生活中哪兒見過0?
三、在情景中體會0的計算
1.課間休息,游戲猜小棒
2.在游戲中,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觀察教師雙手拿的小棒描繪一下,再列式。
3.出示小鳥圖,
⑴提出數學問題。
⑵怎樣列算式?
⑶再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
4.幫老師解決難題,5-0怎么算?
四、在活動中練習與應用
1.游戲:排數序
2.講述2004年奧運會中國驕人戰績,從中找出有關數字0的生活常識:
⑴110米欄世界冠軍劉翔站在跑道的哪個位置可以用0來表示?
⑵我國臺灣省金牌總數0的突破,總獲2枚,了解生活中0的突破的實際意義。
3.課后延伸
吃飯分碗筷,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1~5的認識》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教科書p23-24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通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認識圓錐
(1)出示生活中的圓錐圖(書p23):說說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
(2)找生活中的圓錐形物體:生活中你見到哪些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是圓錐體或近似圓錐體的?(如果學生舉例有限,可出示圖片:圓錐形煤堆,圓錐形糧堆,圓錐形帳篷等)
(3)觀察圓錐形實物的特點:
a.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名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
明確: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b.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c.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d.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強調: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4)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2、測量圓錐的高
問:圓錐的高我們看得見嗎?怎樣才能看見圓錐的高呢?
我們無法看見圓錐的高,但我們可以間接測量它的高,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引導: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學生練習測量圓錐的高。同桌互相檢查、交流。
提問:測量圓錐的高時應注意什么?(尺子放平、零刻度的處理)
3、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4、虛擬的圓錐
(1)先讓學生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么將三角形制片繞著一條直角邊旋轉,會形成什么形狀?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現轉動出來的是圓錐,并從旋轉的角度認識圓錐。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
頂點(1個)
面:底面、側面(曲面 )
高(1條)
《1~5的認識》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18—19頁的例1,完成第19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五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從整體上體會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了解圍成圓柱或圓錐的各個面。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教學難點 認識圓錐的高。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圓柱體、圓錐體的物體,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體、圓錐體的實物。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第125、127頁上的圖沿邊剪下來做成圓柱體、圓錐體。
一、激趣引新
1、師出示準備的模型圓柱,圓錐,提問,這是什么形體?
師指出:圓柱體簡稱圓柱,圓錐體簡稱圓錐。
2、舉例: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學生舉例)
3、師出示掛圖,提問,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這張圖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直圓柱和直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1、認識圓柱
⑴談話,請看掛圖,剛我們看到的圓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還有這么扁的,同學們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圓柱,仔細觀察這些圓柱,你發現這些大小不一的圓柱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發表意見,師根據學生回答適當板書)
⑵驗證發現:上下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剛才同學說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請你想辦法證明一下,這個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可能:a把茶葉筒的蓋頭拿下來比劃b用線繞c用尺亮圓的直徑
側面是彎曲的:把你手中的圓柱摸一摸,滾一滾,你發現它的這個面與桌面有什么不同?側面滾一滾,滾出一個什么形狀?
⑶師指出:這是沿著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下來的圓柱的平面圖
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板書底面,圖中標出底面)
圍成圓柱的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板書,在圖中標出)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師出示裝滿牙簽的牙簽盒讓學生體會)
驗證圓柱的高都相等:把圓柱放在桌角量高,變換角度量高,量出的結果一樣嗎?
⑷練習:說說師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圓柱,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圓柱的各部分名稱,指出下列圓柱各部分名稱
2、認識圓錐
⑴談話:某些建筑物的頂部,吃的蛋筒,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請你觀察這些圓錐,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自由交流,師適當板書)
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是一個曲面
⑵看書對照你的發現是否正確
⑶師指出:圖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邊說邊在圖上標出來)
提問,圓錐的高有幾條?
滾動圓錐,你有什么發現?
辨析,這是圓錐的高嗎?那你認為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師出示圖
⑷指出你手中圓錐各部分名稱
3、比較:觀察圓柱和圓錐有什么不同之處?
師可引導提問:圓柱和圓柱都有一個側面,側面都是一個曲面,為什么圓柱滾動側面時與圓錐滾動側面的感覺不一樣?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判斷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
2、練習五第二題,連一連。
3、練習五第三題:先讓學生根據題意轉一轉,想象一下,再交流。
圓柱的底面半徑與高與長方形小旗有什么關系?
4、拿出硬紙做的圓柱和圓錐,想辦法量出它們的底面直徑和高,記錄再自備本上,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1~5的認識》教案 篇14
“千克、克”的認識(第五冊第三單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難點: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天平、稱的物品(鹽兩包、蜜棗一包、五個共約重一千克的蘋果、李子一個、學生奶五瓶、一角硬幣一個、一瓶500ml的水、鉛筆一枝、《新華字典》一本、花生米約50顆,雞蛋一個)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里拿著一包蜜棗和一包鹽,哪一樣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讓學生初步感受物體的質量有輕有重)
那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物體到底有多重呢?
明確:可以用秤來稱,也可以看物體包裝袋上的凈重量。
三、介紹秤和常用的質量單位:
同學們說一說,你曾經見過哪些秤?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先讓學生說,再投影。(臺秤、電子秤、天平、磅秤、彈簧秤、桿秤等)
明確:在生活中,稱一般的物體有多重,我們常用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作單位。(板書課題: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認識“千克”
1、掂一掂兩包鹽。
2、你知道有多重嗎?我們來稱一稱。(放在臺秤上)
你會看嗎?指針指著數字“1”表示什么?單位呢?(表盤上標著:kg)
明確:兩包鹽約重1千克,“千克”國際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兩包鹽,感受1千克,邊掂邊說“兩包鹽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計1千克有幾個蘋果?
2、掂一掂,比較這一袋蘋果(5個)和剛才的兩包鹽,誰重?
先猜再稱。明確:通常這么大的蘋果,5個大約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個李子比一個蘋果重還是比蘋果輕?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個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測,即要有根據)
明確:一個李子比一蘋果輕,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數量比5個蘋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體?
例如:兩包鹽、五個蘋果、五瓶學生奶、兩瓶水等等。
5、思考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明確: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樣重。
六、認識“克”
1、那老師現在稱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幣(放在臺秤上)。咦,怎么沒臺秤反應?(太輕了)
用什么秤?明確: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當指針指著中間紅色的刻度,就說明兩邊平衡了。
2、那我把硬幣放在左邊,右邊放砝碼,因為怕砝碼被氧化,我們要求用小鑷子夾(說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們挑砝碼時該挑大的還是小的?(小的)
根據一角硬幣的重量,選擇適當的砝碼。(教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
3、放最小的10g砝碼也太重了,怎么辦?用游標。(指導如何看游標)
明確:約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輕得多的物體,我們常用“克”作單位,國際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體和1克的物體質量差距甚大。
5、認識“千克”和“克”的關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回頭看兩包鹽重多少?(1千克)那我們再來看看一包鹽的凈重量——500g,那也就是說:
500+500=1000(g) 1000g=1kg
剛才我們稱了大約5個蘋果1000克,那一個蘋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確: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學生奶也約重200g。
七、分小組動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計,再稱一稱。(填表格)強調:填好單位!
物體蜜棗一瓶水鉛筆字典花生米約50顆雞蛋估計重量 稱的結果
八、鞏固練習:(口答)填單位。
一枚一角硬幣重約1( ),一枝鉛筆重約10( ),
一枚回型針重約2( ),2個蘋果重約400( ),
一個西瓜重約4( ),一頭大肥豬重約200( )。
九、小結:
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跟同學們分享一下,你都學到了些什么?
《1~5的認識》教案 篇15
課時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數數量是8、9的物體,體會8和9的基數含義。
2、了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數的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今天老師想先和小朋友們一起欣賞一幅美麗的畫。想請小朋友們說說圖上有什么,它們各畫了多少?
小結:8棵樹、8朵花、8個字、8個同學、9盆花、9只蝴蝶和1位老師。
揭示課題——8和9的認識
二、新課教學。
(一)、動手操作。
1、這幅圖上的點子表示8。你能拿出表示8的學具嗎?可以是小紙片或者小棒都可以。數出來放在桌子上,擺出你喜歡擺的圖形,擺好后請小朋友舉手。
2、展示學生的作品,一起數一數8片學具,像什么?(不同的作品2—3名)
3、在最后一副作品上又給添上一片學具,現在有多少學具了?像什么?也請小朋友們在表示8的學具上加上1個學具,擺出一個圖形來。
4、展示學生作品2—3件。提示學生,如果你還有圖形想展示出來,就到下課時和小朋友們一起擺擺吧。
5、整理學具。師:看誰動作快,表揚幾位學生動作快。
6、老師剛才表示8的點子圖也給他添上了一個,8個點子加上1個點子就有9個點子啦。8+1=9
(二)、直尺圖。
1、小朋友們能否在這兒找到8和9的位置呢?(出示直尺圖)
2、誰能讀一讀。
3、書寫到8和9時,講解8和9的寫法。學生書空
4、填好后讓小朋友們順著讀一遍,倒著讀一遍。舉起手來用手勢再順著、倒著數一遍。
5、你能說出老師這樣的手勢表示幾嗎?四人小組互相猜數字。
6、看著這把斷尺上的數字,能提幾個問題嗎?
學生有的會說:7的前面個數是誰?9的后面一個數是誰?從左往右數,第7個數是幾?……
7、還能從這些數中任意挑選兩個數來比比它們的大小嗎?學生說,教師板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本第54頁。
2、練習八的第1、2兩題。
四、課堂總結。
《1~5的認識》教案 篇1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 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 掌握圓柱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3、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二、重點難點:
1、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具、學具準備: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剪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正方體和長方體,提問;你們還認識這些幾何體嗎?
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特征
1、 整體感知圓柱。
出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并請同學展示自己所帶的圓柱形實物。
2、 圓柱的表面。
⑴ 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⑵ 指導觀察:摸到的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征?(形狀、大小等)把它們叫什么面?;摸到圓柱周圍的面有什么特征?(注意讓學生與平面相比較。方法:實物感受。)叫什么面?
板書: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面。
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 圓柱的高。
⑴ 課件顯示:展示圓柱形物體高度變化過程。請同學觀察:圓柱的什么發生了變化?學生回答后,
⑵ 師引導:哪段距離表示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⑶ 找圓柱的高。師引導:“圓柱的高在圓柱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
⑷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根據學生的交流討論,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深化感知: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教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同時讓學生之間交流,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的結論。
(5)課件出示圓柱體的畫法
4、出示練習
5、 圓柱的側面展開。
⑴ 動手操作:請同學拿出紙圓柱形模型、剪刀、尺等,把圓柱形模型的側面剪開,再打開,觀察形狀。
⑵ 尋求發現: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小組討論。
班級交流說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⑶ 延伸討論:展開的長方形的底和高與圓柱的關系。
(4)誰能從圓柱的側面與底面的關系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乘以高。
三、 鞏固深化
課件出示
四、出示課后作業
五、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兩個底面 圓 相等
一個側面 曲面
無數條高 相等
《1~5的認識》教案 篇17
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
單元教學內容: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2、難點:數100以內數,特別是數到幾十九、下一個整十數應該數幾十比較困難。
3、關鍵: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別注意講清數位的意義,使學生在理解數位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讀法和寫法。了解數位的意義包括知道數位的名稱、數位的順序、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2、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和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懂得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個位、十位的數位的概念。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夠正確地、熟練地讀、寫100以內的數。
4、能夠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單元課時安排:約6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數數,數的組成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弄清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理解計數單位
教學準備: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看投影片回答問題:
1個十和2個一組成( ) 20是( )個十組成的
5個一和1個十組成( ) ( )個十和( )個一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頁圖。
提出問題:
(1)面上有幾個小朋友?(4個)
(2)他們在干什么?(數一共有幾只羊)
(3)他們都說了些什么?(有的說大概有100只,有的說比20只多得多……)
教師:他們回答對嗎?這些羊大概有幾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數、數的組成。
二、新授課。
1、教學例1。
(1)教師:同學們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數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學生動手操作)。10個一是多少?(10個一是一十)(板書)是幾捆?(一捆)繼續數出10根捆一捆。
教師:你們如果再接著數出9根,現在一共是幾根?(29根)
教師:大家數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現在一共有幾捆?(3捆)
(2)排木塊,全班同學數一數有幾塊?(10塊)拿3排木塊是多少塊?(30塊)再加2塊呢?(32塊)接著再加3塊現在一共是幾塊?(35塊)
(3)教師:剛才我們已數出30根小棒是幾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現在一共是幾捆?(10捆)10捆是幾根小棒呢?(100根)10個一是一百。(板書)
在教學中要注意每數到接近整十時,再數一個是幾十要停頓強調。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時每數完整十數就問同學們怎么辦?(捆成一捆)
教師:數物體的個數可以1個1個地數,還可以10個10個地數,10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100)
2、教學例2。
(1)數小棒從三十五數到四十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35根小棒,看誰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數一直數到四十二。(強調數到三十九再數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幾捆又幾根?
(2)離開實物直接數數,從八十八數到一百。
教師:誰知道八十九數完數是多少?九十九數完數是多少?學生回答后,讓全體同學一起數,再指名個別數。
(3)做課本第33頁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先從五十六根小棒數到六十三根,再接著數到七十二根,有些學生可能對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數是什么有困難,老師要給予輔導。
3、教學例3。
教師出示3捆又5根小棒問學生現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35根小棒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3個十和5個一組成多少呢?(3個十和5個一組成35)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第33頁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形,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獨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的同學。
2、(首尾呼應)再投影出示第31頁圖。
提問個別學生:畫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這些羊有幾只?
3、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自己的學號,再說出它的組成。
甲:我是15號。十五是由1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
乙:我是50號。五十是由5個十組成的。
丙:我是32號。三十二是由3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讀數、寫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
教學重點:讀數與寫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
教學準備:計數器1個、小棒100根、鉛筆24枝、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
(1)一個一個地數,從27數到50,從85數到100
(2)十個十個地數,從30數到60,從20數到100
2、看題口答。
(1)( )個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個一。
(2)( )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個十。
(3)個十和2個一組成( )
(4)十和5個一組成( )
(5)75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3、教師報數,學生擺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學例4。
(1)出示計數器。
十
位
個
位
教師: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叫個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計數器分別貼上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
這里共有幾枝鉛筆?(有24枝),有幾個十枝和幾個一枝。(2個十枝和4個一枝)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別把2捆鉛筆和4枝鉛筆分別掛在十位和個位上,接著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啟發學生說出2捆鉛筆表示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子,4枝鉛筆表示4個一,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表示。
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是幾,就寫幾,這個數寫作“24”。
讀數時,先讀十位數,再讀個位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學生跟讀兩遍。
2、教學例5。
(1)第一行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讀給同桌同學聽,教師巡視指導。
(2)第二行第1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十位上有4個珠子,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試問:這個數該怎么寫?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這個數十位上是4,就寫4,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因此寫作:“40”讀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題讓學生嘗試,說給同桌的同學聽。教師提問個別同學,集體訂正。
教師強調,寫數的時候,有幾個十,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占位,如30、40、50……個位都寫“0”。若這些數個位上不寫“0”行嗎?為什么?
3、教學例6。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里一共有幾捆小棒?幾個10?10個十是多少?
教師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掛在百位上邊。
問一百該怎么寫呢?
引導學生說出:先在百位上寫“1”,十位與個位上都寫“0”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
(2)教師告訴學生計數器上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結。
寫數、讀數都要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上一個也沒有寫數時要寫“0”占位。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同學:該如何寫數,你是怎么想的?集體訂正。
2、游戲:接通電話(投影出現)。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
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及數的順序
教學難點:正確熟練地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100以內數目表一張、例8放大圖兩幅、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出下列各數。
35、76、89、90、96、100
2、老師報數,學生在本子上寫數。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個兩位數,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這個數寫作( )。
(2)一個數,百位上是1,十位、個位上都是0,這個數寫作( )。
二、新授。
1、教學例7。
(1)按照數的順序,學生逐行獨立完成。教師出示放大的100以內數目表(已有的數字用彩色筆寫)指定學生填寫。師生共同訂正。
(2)讓學生回答例7提出的兩個問題。
a、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綠色,個位是3的數涂上黃色,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涂上粉色,引導學生逐項完成。
b、你從表里發現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橫行看、豎行看等來發現。
從橫行看:第一行是填單數,第二行是填雙數。每一橫行的個位都是1、2、3、4、5、6、7、8、9、0。
從豎行看:第一豎行的個位數都一樣,十位上的數是0、1、2、3、4、5、6、7、8、9排列(0沒寫出來)。
教師提問: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55前面一個數是多少?
2、教學例8。
(1)出示雞蛋圖。
教師問:左邊有多少個雞蛋?右邊有多少個雞蛋?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 26
教師追問:“左右兩邊的雞蛋,哪邊的多?(左邊多)28和26兩個數比較,哪個數大?”
學生回答,老師再做說明,28和26相比較,28大,26小,我們用“>”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在28和26的中間板書“>”學生讀式子兩遍)
(2)出示計數器圖。
讓學生觀察后問:
“左邊的計數器表示多少?右邊的計數器表示多少?學生回答后,老師板書:39○45,又問:“39和45這兩個數相比較,哪個數大,哪個數小,應該怎樣表示?”老師在○里填上“<”大家齊讀式子兩遍。
另一幅圖提問個別學生誰大于誰?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一聽。
3、做課本第39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指導,對有困難學生可對照數目表,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練習。
1、把下列卡片按數的大小順序,先從小到大排,再從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師說明:要把幾個數從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數,把最小的數排在最左邊,最大的數排在最右邊,再把其他各數按順序排。反過來,如果要把這幾個數從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邊,最小的排在最右邊,再把其他各數按順序排。
教師先指定一個學生按從小到大排,排完后,齊讀各數。然后打亂次序,再指定一個學生把這些卡片按數的大小,從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適當的數。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戲題: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戲題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多些,少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初步學習對數量的估計,逐步建立數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2、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對性,并能夠用準確地語言進行表述。
教學難點:相對性的理解并能進行正確地表述
教學準備:例9的投影片、小小養殖場和鞏固練習1以及游戲題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按順序寫數。
18 26
69 70
2、62后面連續的五個數是( )
62后面的第五個數是( )
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下列各數排列起來。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師:先估計一下:紅金魚、花金魚、黑金魚大約有多少條?然后再數一數。
紅金魚有幾條?(48條)花金魚有幾條?(15條)黑金魚有幾條?(10條)
大家一起從15數到48,數的過程體會到15到48要經過好多的數。
教師告訴學生,48比15多得多,象剛才的題目我們就可以說,紅金魚比花金魚多得多。
請一個同學從10數到15,從中感受到10到15比較接近,我們就可以說15比10多一些,象剛才的題目,我們就可以說黑金魚比花金魚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養殖場。
小組討論:小小養殖場,誰比誰多一些,誰比誰多的多,誰比誰少一些。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鵝比鴨少一些,鵝比雞少得多,雞比鴨多得多等等只要結論合理,均視為正確。
三、鞏固練習。
1、小娟有37張郵票。(投影片出示)
本題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幾張郵票?(2)小紅可能有幾張郵票?
(畫√) (畫○)
38張 45張 90張
32張 15張 56張
2、第40頁“做一做”。
第1題:4人小組根據題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說一句話。
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學生,集體訂正。
第3題:看誰最聰明:你能想出幾種答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目標:
1、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2、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夠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學會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口算。
教學準備:例10的課件、游戲題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下面各題。
1、36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2、5個十和7個一是( )。
3、65里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
二、新授。
1、教學例10。
(1)課件演示,媽媽買了3排的樂百氏飲料,每排10瓶,小明買了2瓶樂百氏飲料,他們一共買了幾瓶樂百氏飲料?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0+2=32
追問:30+2表示幾個十與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引導學生說出: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
(2)從32瓶中拿走2瓶(課件演示)。
提問:還剩多少瓶?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2—2=30
(3)2個一加3個十一共是多少?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30=32
(4)練習:第41頁“做一做”。
第1題第1小題
先讓學生擺小棒,再對著擺的小棒寫算式。
學生寫完后,指定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計算,并集體訂正。
第1題第2小題
讓學生擺給同桌的同學看,然后列式計算。
教師巡視,個別學生如果有困難,給予適當的指導,最后集體訂正。
第2題
以做游戲的形式出現,看看誰的頭腦最靈活。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說明:卡片正面寫50+6,背面寫6+50,口算時先讓一名學生看正面的題目并口算得數,再讓另一名學生說出背面的題目并口算,如果學生有困難,再翻到背面讓學生看一看口算。
2、做練習八的第5題。
教師把題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數,再全班學生一齊看卡片口算得數,然后讓學生把得數填在教科書上。
做游戲:誰最先回家。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擺一擺、想一想。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擺小圓片,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觀察、猜想等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3、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擺一擺進一步理解數位、100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教學準備:兩位數的數位表,4個小圓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在數位表中,右邊起第一位叫什么?(個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師拿出一個數字卡片“1”放在個位表示多少?(一個一)
若數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個十)
教師強調:“1”放在不同的數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個一,一個十,一個百……
二、新課。
1、出示兩上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學具)現在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分工協作,三個人擺不同的數,一個人負責記錄,然后每組派代表匯報。
十位 個位
○ ○ ○
○ 表示的數是:2
表示的數是:11
十位 個位
○ ○
表示的數是:20
2、為什么兩上圓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數不同?
因為放在不同數位表示的數不同,個位上的兩上小圓片表示2個一,十位上兩個小圓片表示2個十。如果一個小圓片放在個位、一個放在十位表示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數是11。
3、出示三個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的學具)分小組學生動手操作,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十位 個位
○
○○
○○○ ○○○
○○
○ 表示的數是:3
表示的數是:12
表示的數是:21
表示的數是:30
4、若4個小圓片呢?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十位 個位
○
○○
○○○
○○○○ ○○○○
○○○
○○
○ 表示的數是:4
表示的數是:13
表示的數是:22
表示的數是:31
表示的數是:40
5、小結:
教師提問:
(1) 兩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3個數)
(2) 三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4個數)
(3) 四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5個數)
(4) 誰能說一說五個小圓片可擺出不同幾個數?(6個數)
教師:圓片的個數和所擺出的數的個數有什么聯系呢?
圓片的個數+1=擺出的數的個數
提問:用8個小圓片,可以擺出幾個不同的數?(9個數)
如果用9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不同的數?(9+1=10)
這個規律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擺的過程中,通過表格找出。(投影片)
圓片數 表示幾個數
2 3
3 4
4 5
5 6
6 7
…… ……
三、鞏固練習。
教師:每個同學拿出6個小圓片,自己單獨擺一擺,可擺出多少個不同的數?
《1~5的認識》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上的數。
2.在探究億以上數的讀寫方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類比遷移能力。
3.在現實情境中,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億以上數的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
有0的數的讀寫。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一)復習舊知
1.讀出下面的畫橫線的數。
師:怎么讀億以內的數?
2.寫出下面畫橫線的數。
師:怎么寫億以內數的數?
(二)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過了億以內數的讀寫法,但我們的生活中不是只有億以內的數,還有億以上的數(課件出示),這么大的數該怎么讀怎么寫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為學習億以上數的讀寫法做準備,并使學生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探究新知
(一) 億以上數的讀法
1.課件出示例圖
2.師:試著讀一讀這些數。(七十億、一百億四千萬二千萬、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3.小結
(1)師:再讀這些數,邊讀邊想,你是怎么讀出每一級上的數的。(萬級和億級上的數都按照個級的讀法讀,末尾加一個“萬”字或“億”字)
(2)讀出下面的數。
(3)師:這三個數中每個數都有很多的0,哪些0讀了哪些0沒讀?
(4)師:綜合大家所說,想一想億以上的數怎么讀?
4.練習:做一做
920xx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師:在數位順序表中的數你會讀,沒有數位順序表,怎么辦?(分級)
師:讀出這些數。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數,引導學生在反復讀數的過程中,自覺地將億以內數的讀法遷移到億以上數的讀法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二)億以上數的寫法
1.課件出示
三億 三十億九千萬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
2.師:試著寫出這些數。(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xx00)
3.師:說說是怎么寫的。
三億,先找億字,三億在億級上寫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億九千萬,先找億字和萬字,三十億在億級上寫30,九千萬在萬級上寫9000,個級上全是0。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先找億字和萬字,七千零三億在億級上寫7003,二十萬在萬級上寫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師:怎樣寫億以上的數?
5.練習:做一做第1、2題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寫億以上的數,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寫的,引導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把億以內數的寫法遷移到億以上的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三)讀寫法比較
1.師:比較讀數和寫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從高級起,按級讀數、寫數
不同:讀數時,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位上有一個或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寫數時,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2.師:無論讀數還是寫數都離不開數級,讀數時要先分級按級讀,寫數時要抓重點字來按級寫。寫數與讀數相反,讀數時,每級末尾的0不讀和其他位上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可在寫數時,要把這些隱藏起來的0全部還原回去。有時題目里沒有看到“零”字,寫數時卻寫了一串,比如三億,有時,明明只看到一個“零”字,寫數時卻寫了幾個,如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所以,讀數時要注意0讀還是不讀,讀幾個的問題,寫數時要注意在哪兒寫0,寫幾個0。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步總結億以上數寫法的基礎上,請學生比較讀數和寫數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讀數和寫數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知識運用
1.教材第22頁第4、5、6題
2.讀數游戲
(1)你寫出一個數我們讀。
(2)根據學生寫的,要求他們適當調整0的位置,使0不讀出來,或讀出一個、兩個……
【設計意圖:鞏固億以上數的讀寫法,通過讀數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有0的數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