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贊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游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著,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說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蕩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賦、淑、撅、叟、滌”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3)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2、技能目標
(1)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以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小組協作,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陶冶美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三、教法:
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優美生動。應該把重點放在領悟景物特點、感受景物獨特的野性美。本課采用多種方法在網絡環境下組合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四、學法:
1.引導學生預習好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初步了解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風光的美好,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再通過老師提問檢查做出總結,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閱讀能力。
4.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應用資料。
五、教學重點難點:
憑借網絡提供的信息資源完成課文的學習,了解索溪峪的特點,陶冶愛美的情趣。
六、學習對象及學習需要分析:
我們考慮到,由于《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讀課文,肩負著讓學生運用方法自己學懂文章的使命。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抓住索溪峪的“山野”進行精講,進行學法的滲透。而對于其它三個方面的“野”,我們則由學生選擇喜歡的一部分自主來進行學習。
建構主義提倡,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五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注意力持久,因此,把教學置身于網絡環境下,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開放、全新的學習環境,更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驅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的內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意義建構。
七、網絡環境創設與應用設計:
我們認為教師的專題網站設計是比較成功的,所以我們根據團隊反思的結果,對這一網站上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一些修改。由于學生對“索溪峪”知之甚少,時空差距較大,光依靠書本上的一幅插圖、幾段文字是遠遠不夠的。而眾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因此,教學時讓學生通過鼠標點擊,自由地在不同的知識點間轉換,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擴大視野,打破、書本的局限、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的《索溪峪的“野”》的專題學習網站,把在課堂的分析指導預先設計到網頁課件中,把與索溪峪有關的文字、圖片、圖像、聲音等資料制成網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信息平臺。這樣,他們可以利用這個開放的平臺去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進入情景,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在問題導向下,積極主動地攝取各類信息。同時也讓不同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方法,從而構建“野性美”這一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