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課堂實錄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怎么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呵!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來,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古人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熱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師:聽了這段內心獨白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生:季羨林是愛母親的
生:很后悔離開了母親(師:這就是報終天之恨)
生:他很愛母親,無論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不能代替。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有點走進去了)
師:我也來讀一讀可以嗎?(老師范讀)
(我覺得曹老師的范讀不是很到位)
還有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她在用心的讀這段文字)
師:全班來讀一讀這段。(讀出了季羨林的悔恨)
(通過這段錄音補白,我已經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季羨林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思母之痛也有了更深的體會。那我想學生對作者的“思母之痛”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第2段話朗讀時的情感也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哀痛,也為下面體悟“念國之切”做足了感情鋪墊)。
四、品讀念國之切
1、默讀季羨林的四則日記,你從哪里感受到了季羨林魂牽夢縈的思念?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劃一劃。
2、交流匯報
生:從11月18日的日記,看到房東太太的神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生:從11月16日的日記
師: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這是為什么?
生:季羨林的老鄉都不在身邊
師:這凄涼是甜蜜的,濃濃的,這又是為什么?
生:不是思念而是盼望
師:這樣矛盾的心情是在什么情境中產生的呢?
生:暗夜即將來臨,觸發了季羨林懷念母親的深情
師:這就是觸景生情。為什么在暗夜來臨時?
生:這時心比較沉靜。
(在曹老師一步步無痕的引導下,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觸景生情。我的課堂就缺少像這樣無痕的引導。很多東西如果太直白了,往往引不起別人的注意,這樣似是無意的點撥到很可能引起別人的思索。課堂教學處處顯智慧)
師:誰來讀出這種感情?指名讀
生:讀(你讀的真好!)
師:再讀一遍。學生再讀。(說不出的味道給這位同學讀出來,讀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