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案例
【教材內容】《詹天佑》這篇課文,是新教材六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單元讓學生通過閱讀中外名人故事,感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課文講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說明他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紹,再具體敘述的方法來安排材料。在具體敘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寫的。針對本單元訓練點,落實課文二、三重點段,突破“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些難點,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4~7段,懂得讀文章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認識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收集資料,加深對詹天佑及京張鐵路的理解。課前準備:詹天佑像;“人”字形線路圖,硬紙剪成的火車模型:閱讀有關介紹詹天佑事跡的書。
【設計意圖】
1、抓中心句展開教學,體現訓練的整體性:
緊扣中心句中的重點詞“杰出”、“愛國”來組織教學,自始至終環環緊扣這兩個詞講讀課文,從中落實訓練點,突破其難點。這樣,課文的主鏡頭相當突出,教學思路也非常清晰。教學上能形成一個整體,學生易于掌握,體現了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原則。從設計的程序看,有其訓練的整體性,也抓住了教材的特點。
2、探求方法,培養能力,體現訓練的主體性:
其一,在“勘測線路”中設計的三個問題,設計意圖為: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結合單元訓練點找有關語句給予解決。第二個問題的訓練,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如讀的方面,抓“精密”與“周密”比較,“大概”、“差不多”的說法可能造成怎樣的后果,“經常勉勵”等等,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的嚴格要求;做的方面,如“親自”、“始終堅持”、“請教”,并結合當地的情況:“狂風怒號”、“黃沙滿天”、“翻山越嶺”來理解,體會其中工作的一絲不茍;而他想的方面“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譏笑”等等,體會其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國之情。
這樣設計的另一個目的是:從詞句的層層剖析中,注意了詞與句間的聯系,用辯證聯系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體會內在的思想性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綜合問題的能力。
其二,將教學第一部分“勘測線路”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和自學兩方面內容的方法,使學生覺得有方法可循。既是一種學法指導,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其三,在后兩部分上,讓學生看示意圖,在讀課文畫示意圖及自己修改的基礎上,在學生想不明白之際,教師再提示一下。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動口中啟發了想象,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此時的教學上都處于主動的位置上,而且學生的思維也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這無疑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發展,能力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教學過程】
在揭示課題,明確要求,初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并以此為線索,讓學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具體體現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張鐵路之事)接著,想想這部分的前后各寫了什么?學生以此作為分段的依據,理清文章的思路。